花姑娘
(漫画 “那本该是我们的花姑娘!” by 梦晨伤

8月24日在湖南省龙山县的一场中学军训教官与师生发生的斗殴事件竟然出人预料地轰动全国,一场对中国式军训制度的抨击大潮也汹涌而来。

其实对包括学生在内的平民展开相应军事训练,并非当今中国首创,而是历来有之。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童子军”(Scouting)。作为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非赢利、非政府青少年组织之一,其创始人是英国爵士罗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贝登堡。初衷是针对当时英国青年道德堕落、体格羸弱的现象,以军事化的训练强健体魄、磨炼意志,避免英国重蹈古代罗马帝国灭亡的覆辙。1907年,贝登堡招募12名上层社会和29名下层社会的少年,在普尔港褐海岛的森林里组织为期两周的训练,主要学习射击、侦察、追踪、救生、急救和林中识路等技能,以培养下一代的集体观念和骑士精神,“无论是属于什么阶级什么教派,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殖民地都能使之成为好公民”

中国的童子军制度产生也很早。1912年2月25日,严家麟在武昌文华书院创建了中国童子军第一团。1926年,国民政府将中国童子军节改为3月5日。同年,国民党中央训练部设立“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1932年“中国童子军总会”成立,以蒋介石为总会长,戴季陶、何应钦为副会长。1936年向总会登记的童子军人数已达20余万。抗战时期,童子军组织遭到日伪严重破坏,1937年9月日本占领北平后,即明令布告取消中国童子军组织。南京沦陷后,童子军总会所在地亦被日军改为神社。

当然,今天中国大陆已不存在“童子军”,取而代之是的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和青年团。而大陆的军训制度产生较晚,并且与童子军制度是有本质区别的。

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区别是训练目标:童子军制度在于通过使青少年习得相当的军事技能,既可作为正规国防武装的后备力量,更可进而培养下一代的骑士精神、集体意识和勇敢品质。而中国式军训重在全力营造高度整齐划一到坐卧行走、严苛管理到每分每秒的内外环境,以培养下一代对制度、命令和权威的服从和敬畏,将来成为循规蹈矩的好百姓。并且,在组织者看来,让易冲动的年轻人掌握军事技术也是极其危险的。

按照中国大陆军队一向宣扬和坚持的传统作风,对官兵的训练通常是“七分军事、三分政治”,也是就是时间和内容安排上,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大约分为70%与30%,当然遇到重大课题的宣讲任务,政治教育时间只多不少。而对非武装人员的平民进行军训,其比例甚至可能达到“九分政治、一分军事”。因此,中国式军训最为主要和最为经常的内容有三个:队列、内务和唱歌。

队列训练本源自欧洲军队,但在密集队形被散兵队形所取代后,队列的价值和重视度在西方国家军队大大降低。倒是一些东方国家比如中国和朝鲜等如获至宝,将队列训练视作最经济、最安全、最易组织、最有感观效果并最能培养受训者服从意识的基本方式,将之发挥到极致,比如盛大空前的阅兵活动。因此,在对平民的军训中,队列训练所占比例最大,除休息日外每日都要进行,从单个军人徒手队列动作、班排队列到阅兵式、分列式,几乎要学完中国大陆正规军人所有的队列内容。

内务训练也就是在所有生活细节上整齐划一,形象地说就是“方块加直线”,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豆腐块”的叠被训练。内务训练其实最早也来自欧洲军队,但同样由于简单、经济、安全、美观和利于管束,同样被发挥到西方难以望其项背的境界。反对者认为这样做实在是很无聊,而军方则坚持说此举是为了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严谨细致的精神。当然,更有人说美军并不需要叠“豆腐块”,但军事实力世界第一、实战经验最为丰富……

唱革命歌曲已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并被作为向受训平民展示主流道德价值观、军营文化等正能量的重要途径。无论集合、站队、行进、开会,都要做到处处有歌声和拉歌比赛。

当然,多数军训在最后会有一次实弹射击,少数历时较长的军训也会安排个别的单兵战术训练。但这些内容往往会尽力压缩,因为需要动用武器装备,无论是出现枪支损坏或丢失,还是造成训练中伤亡事故,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相比中国式军训,童子军制度以及现代其他国家所实行的军训制度,内容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比如印度就在中学和大学中开设国民学兵团的训练内容:主要有射击、驾驶、登山、滑雪、跳伞、野营和地图判读、军用文书和野战技能等。童子军已发展为6.5-10.5岁的稚龄童军(pre cub scout)、8-12岁的幼童军(cub scout)、11岁以上的童子军(boy scout)、14岁以上的行义童子军(senior scout)、15岁以上的海童军(sea scout)及空童军(air scout)和17岁以上的游骑兵童子军(rover ranger scout),涵盖整个青少年年龄段,甚至将军事训练拓宽到海、空军等军种和专业。

其实,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大多数青少年尤其是男性青少年都对军旅抱有过非常强烈的崇敬和向往,甚至很多人在成年后还在痴迷于武器知识、战史战例、军品俱乐部以及真人CS等军事游戏。但荒谬的是,很多这样的军迷认为:恰恰是军训将其对军旅和军队的印象完全毁掉了。可以想象:一个成天被“许三多”式特种兵生涯所鼓舞、对各种武器如数家珍并时常幻想自己提枪跃马、征战沙场的青少年,被送到曾颇为神秘的军营或军训基地后,却每天穿着劣质、丑陋和不得体的迷彩服,象机器人一样站军姿、走齐步、踢正步、喊口号、叠被子,最后以“首长好”、“同志们好”的阅兵式结束自己短暂的军旅生涯,他会经历怎样的一个心理摧残的过程。这其实也是很多新兵真正走入军营后的感受。

在今天,中国各级学校已经将军训作为不可推卸的政治任务,更愿意让这些桀骜不驯、不知天高地厚的娃娃们多吃点苦头,学会服从和敬畏,以便于今后管教;而中国大陆企业家也很喜欢将手下员工送去军训一下,以便于以后施行军事化管理,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由于印象的落差甚至可以说是理想的破灭,很多青少年一入军营就充满了抗拒和轻蔑,而对于很多士兵(包括退伍转服预备役并被当地武装部招作军训教官的)来说,这些被训的学生尤其是刚入校的大学生,正是在上一轮社会竞争中淘汰自己的对手,心中一样是敌对和不满,由此层出不穷地产生各种矛盾,自然是正常。

客观地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包括湖南的军训群殴事件;有男女的地方就会有绯闻,包括最近很多人说的军训教官与女学生发生恋情,倒不值得为之大惊小怪。但如果将视野放大到足够高度的层面,认识到真正的军训制度包括童子军,其实设计的本意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预备役、准军事武装、正规武装的补充力量,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培养和砺炼下一代精神、意志、体魄和品质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时候,就更能探寻出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了。

在今天,面上贴的标签与其中的内容、说的和做的很多是完全不同的。正如倒入冰桶的可能不是固态的H2O,而可能是亚克力。明白这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