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28日電)紐約時報分析,大陸官媒血統的澎湃新聞雖打出「溫和建設派」旗號,但在新舊夾擊下似乎兩面不討喜,不過傳統媒體仍樂觀以待,認為澎湃如果成功,至少創出傳統媒體轉戰新媒體平台的路。

紐時指出,澎湃內部人士稱,他們希望成為溫和建設派,意即批評、也建設,聽民意、但不迎合。但8月底的兩起事件卻凸顯「兩面派」的「兩面不討好」。

8月25日,名為「澎湃的翻譯可信嗎」的文章流傳微信、微博,指澎湃翻譯「經濟學人」文章時,「借翻譯的口,說自己的話」。

同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旗下智庫批評澎湃,「開通以來的一系列不當做法,主管部門必須嚴厲糾偏」。

紐時表示,自許「中國第一時政品牌」的澎湃,6成員工來自「東方早報」。東方早報風格特立,凝聚口碑與公信力,例如2008年率先揭露三聚氰胺毒奶粉。

東方早報屬於上海報業集團。2013年10月,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合併而成上海報業集團。集團陸續關閉、整併傳統紙媒,網路媒體成為重點發展領域。

「財經天下」主編李翔坦言,「相比於網絡上低成本和粗製濫造的自媒體,澎湃是中國第一家以新媒體平台來提供高質量(品質)嚴肅新聞內容的平台」,「現在傳統媒體都在談轉型,澎湃如果做得不錯,對大家肯定是一種借鑒」。

評論說,澎湃的出場是個不錯的「高開」局面。不願具名的澎湃中層人士稱,澎湃針對蘋果行動裝置的新聞客戶端在上線首日就獲得6萬名用戶的下載。在應用下載排行榜中,澎湃一直排在新聞類前20名以內。

但澎湃面對「衣食父母」讀者之外,還要面對「生身父母」中共宣傳監管部門。

澎湃內部人士透露,官方底線就是言論可控,即「亮明底色、牢固底線」,還要能有效引導輿論。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魏武揮分析,對比幾個有全大陸影響力的一線城市,「滬媒長久以來都是比較聽話的」,監管層自然認為上海澎湃可以負起重任,占領新媒體輿論陣地。

上海媒體高層解讀,「澎湃現在對突發抓得很及時,原來做報紙會有明確的政治禁區,框框還是更多一些,有一些文章就很難刊登,做新媒體會好一些,就算有做喉舌的要求,標準也是比較籠統的。」1030928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