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广:比胡克斯先生,您好,首先请您向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下,您所说的低科技经济具体指的是什么?
Philippe Bihouix:那我就从我的第一本书也就是《金属的未来》说起,除了储藏量巨大的铁与铝之外,别的金属的储藏量在全球都十分有限,它们因地球内部的地层变化,由于地理原因而集中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它们的总体储藏量十分有限,由于人类的不断的开发,他们的总数正在不断的减少。而且因为最容易开发的矿藏都早已被开发,剩下的矿藏越来越难以开发,需要更多的投资。而相反,人类的需求却不断的膨胀,城市化以及高科技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原材料以及能源。当然,为了弥补原材料方面的不足,工业回收以及所谓的循环经济都能够部分的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是原材料的回收的效益十分低,比如说那些被用来染色的金属原材料,如钛和钴等被用来作为色素的原材料,他们被用在金属、塑料等各种各样的制品,它们都不可能得到回收。另外,许多金属原材料都被混合在一起制造出合金,一些高级的金属材料最终回收之后只能当作最低级的原材料使用。而所谓的高科技更使原材料回收成为问题,许多电子产品的回收率都极低,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最新出台的一份调查报告,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回收率最高不超过百分之十,而许多金属例如镍与铜正常的回收率能够达到80%。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出低科技这个概念,目的就是要与高科技唱对台戏,低科技的宗旨是要促使人类对自身的需求做出认真的思考,究竟制造什么样的产品可以保障持续发展?是否更应该生产一些纯金属的更容易回收的产品?从而减低对原材料的浪费。也就是说应该生产更容易拆装,即使看上去比较笨重但回收率高的产品。
法广:您说的对,但是,您又怎么能够说服一个排着队要购买最新上市的酷爱爱疯手机的年轻人呢?
Philippe Bihouix:我会跟他说或许应该思考一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我不知道中国的年轻人面对的是什么社会状况,许多法国人都对未来十分担忧,他们担心他们的子女未来的生活会比他们今天的生活更加艰难,有不少人对当今的经济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它并不完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满足。认为或许应该考虑开发别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或许并没有今天我们所追求的高效率,但是,这样的经济模式能够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放弃一些多余的消费物品,其实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因此而降低。比如说,如果自来水可以饮用的话,或许就没有必要购买瓶装水。如果可以修补汽车轮胎的话,为什么要购买新的轮胎呢?这样就可以节省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原材料。当今社会有许多工作都逐渐由机器代替人,许多售票员的工作都被机器所取代,导致失业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些机器的生产不仅需要大批的原材料,他们的运作还需要大量的能源,以机器来代替人,不仅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与能源,而且还降低了服务的质量。虽然用机器来代替人从事一些辛苦的体力操作,这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我们今天将机械化推向极端,这是对资源的极大的浪费。
法广:对,您在《金属的未来》一书中曾经指出许多稀有的金属都逐渐面临枯竭。不知您如何看待稀土以及中国当局有关限制稀土出口的政策?
|
Philippe Bihouix:稀土议题十分复杂,首先必须指出的是稀土与稀有金属并不是一回事。中国也生产不少稀有金属。据我了解,中国的稀土政策所限制的并不是对稀土的开采,而是对稀土的出口。当然,当局同时也禁止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开采稀土。事实上,中国的限制稀土出口政策的目的并不是官方所说的要保护稀土资源,保护环境,而是为了提高工业产品的档次,将低材料、低技术产品发展成为高技术、高质量产品。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对待稀土或者别的稀有矿藏?是应该将它们原封不动的保藏起来?还是应该开发矿藏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创造财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回答。我个人认为,当我们能够肯定对它们的开发并不是浪费,我们可以将它传给子孙后代,也就是说我们在开发使用之前能够确定如何回收这些原材料。那么,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去开发这些矿藏,而今天的情况远不是如此,尤其是在稀土领域。
法广:我们知道许多金属原材料因被大量使用而面临枯竭,我们也知道几乎全世界的电器生产厂家都推行计划报废政策,也就是说故意缩短家用电器等工业产品的使用期,从而迫使消费者尽快更新。计划报废政策的推行显然导致原材料以及能源的极大浪费,如何才能强迫企业不再推行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的工业政策呢?
Philippe Bihouix: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对市场经济几乎持一种崇拜的心态,认为市场可以自动的调节一切,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忘记了政府可以禁止某些污染产品的生产,某些广告的播出,可以强迫企业回收废旧的产品,强迫企业延长产品的保修期等等。
法广:最近舆论讨论十分热烈的议题之一就是能源过渡议题。法国国民议会刚刚审议通过了政府提出的能源过渡法。绿色能源被认为是能源过渡的未来。而中国这个全球污染最厉害的国家居然在绿色能源生产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不知您对此如何理解?
Philippe Bihouix:对我来说,这一矛盾现象正好说明这些所谓的绿色技术其实并不是绿色的。其实是污染十分严重的技术。实际上是我们以污染地球的某一个地方作为代价使地球的另一方的人感觉良好。今天,中国以污染他的空气,水土作为代价为全世界生产太阳能电池板以及风涡轮,这其实同法国一个世纪来从使用煤炭,木炭到使用煤气与电器的过程是一样的。二十世纪初,居民家用使用燃煤以及木炭,家家都污染,而后来修建热电厂使用煤气之后城市污染状况改善了,但是,污染并没有因此而被根除,只不过转移了地点。今天的情况与此类似,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运输成本低,大量的污染工业以及手工业都被迁移到劳动力价格低的地区,工业污染也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欧美国家使用的都是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涡轮,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依然不知道如何回收这些产品中,尤其是生产风轮所使用的一种稀土中十分罕见的金属钕 NU 。在不知道如何回收的背景下就大规模地生产,这实在太荒诞了。而且,有许多领域我们并不知道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比如说,倘若风力发电的规模真的达到各国政府所规定的指标,那么,在全世界范围这么多风轮的转动将严重影响地球上的风力以及风向,从而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法国政府所提出能源过渡计划其实也同样的荒诞,因为此一计划仅仅从能源供应的角度去考量,而没有从需求一方去做工作。没有进一步去研究从国家政府机关到居民个人如何可以减少能源消费。一方面计划修建巨大的风力发电站,而另一方面又在地铁等公交场所设立费电的电子公告招牌。政府一方面口口声声的声称要减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另一方面不仅对我们目前的高消费模式不做出任何质疑,而且还试图将西方的生活模式推广到地球其他地区。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法广:最后一个问题是,您在书中提到上个世纪德国与南非使用的将煤炭加工成液太气的技术,中国政府为了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在使用类似的技术,将污染严重的燃煤先在矿区加工成液体,再运到城市消费。但是,这一转换过程是否也会产生巨大的污染?
Philippe Bihouix:这其实同刚才说的同出一辙,把煤炭加工成液体在市内燃烧当然比直接在城市燃煤产生的污染要少,但是,这个加工过程本身就十分污染,而且加工过程还需要新的能源。所以,这一措施不仅没有减低污染,而且还浪费能源,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历史上只有两个国家在十分特殊的背景下不得已才做出了上述选择,第一个国家是南非,南非拥有丰富的煤炭但却因为推行种族隔离政策而曾经遭到国际社会的石油封锁。另一个国家就是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这两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显示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没有国家会采取这种加工方式。这就进一步说明此一方式既耗费能源又缺乏经济效益。
感谢Philippe Bihouix:接受本台的采访,本次环境与发展节目是由扬眉采播,要感谢Julie的技术合作,更感谢各位的收听。
附注:法国政府推出的能源过渡法法案近日获得法国国会批准,该法案计划将2050年的能源消费同2012年相对比减少一半,同时计划在2030年之前将化石能源的消费减低30%。将核能的比例从目前的75%减低至50%。在减低化石能源与核能源的比例的同时,扩大太阳能以及风能等再生能源的比例。另外,法国的绿党不久前向国民议会递交了一份法律草案,要求企业延长对其产品的保修期,并且保证回收废旧产品,该法案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同计划报废的工业政策作斗争,做到物尽其用,避免能源以及原材料的浪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请在这里下载Chrom浏览器扩展,可穿墙阅读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