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大消息”:彭博新闻社称,中国国务院去年底已批准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今年投资超过7万亿元。
消息称,中国政府批准了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400个项目,这些项目将从2014年底持续到2016年。今年开工项目预计约300个,旨在通过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当前经济增长,确保投资继续对今年经济增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息还说,具体项目已下发至各地方政府,有些项目去年底已经开工。投资资金预计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银行贷款、国有企业以及私营部门等。这七类项目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
目前,我们尚不能确定彭博说的“10万亿”是否确切,但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批准很多基建项目是毋庸置疑的。比如上海证券报就报道说,2014年12月22日、23日,发改委连续批复逾2000亿元基建项目,给中国稳增长送上一份“圣诞大礼”。报道称,这是10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10批基建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额度已达1.38万亿元。
国家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很简单:过去10来年中国经济这辆车,主要靠房地产来拉动,基建配合。现在房地产“年老体衰”,不给力了,只能扮演配角,这时候基建就开始上升为主角。至少在未来2到3年内,中国经济增长大概是这样一个格局。
也许有细心的读者会问:你此前不是说,国家希望通过刺激全民创业、大众消费来启动经济吗?没错,这是长远计划,也是最健康的模式,美国目前就是这样的,但短期内中国无法实现这种模式切换。因为政府对市场干预太多、太久,早已经形成了一个强政府强国企、弱民企若民众的格局,政府和国企想不当顶梁柱,现在都不可能。
从2014年4季度的数字看,中国经济已经到了非常疲弱的地步。12月,就连官方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稍侧重大中型企业)都创下全年新低,几乎跌破“荣枯线”;而汇丰PMI(稍侧重中小、民营企业)则为7个月来首次跌破荣枯线。
拉动中国经济,无非是以下几个办法:
一,让老百姓敢消费,目前办不到,房子、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加上社保负担高、保障率低,税收重,大部分老百姓不敢花钱。一个在大城市工作的工薪族,企业每月支付的人工成本中,只有一半他可以拿回家。而当他到超市买日用品的时候,商品价格的一半为各种税费。
二、靠出口。但这些年“中国制造”成本上升太快,工人工资如果以美元计价,10年上升3到4倍。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工人实际生活水平没有上升这么多。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大幅下滑。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关闭在中国的工厂,迁移到南亚、非洲。
三、靠投资。在中国,除了房地产外,投资主要是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因为资源主要在他们手里。
在房地产投资出现拐点,未来必然逐年下滑的情况下,要应付短期经济压力,只有靠政府和国企投资。老百姓消费暂时无法启动,民间创业热情虽然开始升温,还处于小打小闹的水平,远水不解近渴。
政府和国企投资,因为产权问题天然就低效,浪费大。但又能有什么办法?中国如果不选择“休克疗法”,只能在战略上倡导改革,在战术上向传统做法适当妥协。2014年是这样,2015年和2016年更是这样,因为这两年经济会更加困难。
在大基建的格局下,肯定有一大批企业和行业受益,比如高铁、高速公路、环保、水利、电力、互联网等方面设备、原材料的生产商。
关键字: 中国经济 投资 国企 栏目: 财经观察 作者: 天天说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穿墙网站镜像索引 (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