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小品?看春晚背后的党宣
本文原载于Foreign Policy
编译/小明 & 识谙
腐败也可以是趣事一桩——至少中共是这么认为的。春节即将到来,央视又会播出一年一度的春晚,预计会有七亿人观看。在今年的节目单上,有讽刺腐败官员的喜剧节目,这表明党决心要充分利用其雷厉风行的反腐运动,为其宣传战线添砖加瓦。
“囧…”
对党和政府内部频出的贪污现象进行严打,已成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标志性成就。此前,习将腐败形容为关乎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这场反腐行动中,许多高官相继落马。其中包括前维稳沙皇、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康师傅在党内树大根深,曾被认为是不可撼动的存在。不过,即使是军队和情报部门这类带有神秘光环的部门,也逃不过这次反腐风暴,徐才厚和间谍头子马建就因贪污指控而落马。如今,几乎每周都会有某某高官被纪委带走调查的消息——而“纪委”的领导人正是习近平的心腹王岐山。
党极力将反腐行动包装成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就,以此树立习近平的公众形象。他们否认反腐只是党内高层权斗的借口。春晚这档节目收视最高,街头巷尾议论最多,被人分析最多,看来是党向民众传播理念的最佳平台。
曾经党和干部是央视喜剧演员的讽刺禁区,他们上一次在春晚上嘲讽党内官员是在1988年。但今年党似乎已经决定要将腐败问题重新列入节目单。据澎湃新闻(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国营媒体)报道,2014年10月央视邀请了苗阜和王声两位相声演员共同为反腐题材相声编写剧本。宣传部安排二人与纪委人员探讨现实生活中腐败官员的案例以获得灵感。针对网民的讥讽,党媒《人民日报》称,央视的官员已经“非常大方地”在审查程序中给这个节目特别照顾。据《文汇报》(总部位于香港,党的统战报纸)报道,2月8日的春晚带妆彩排中已出现三个反腐相关的幽默节目。不过这不代表演员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苗阜对他家乡陕西的《华商报》记者说,剧本已被修改了逾七十次:由于审查需要,“很多东西不能提”。
政治性讽刺必须由党批准,这本身就很讽刺。这件事在社交媒体上炒得火热。一位广告策划人在微博上这样写道:“尺度再大,也是上面安排的。”一位网民评论道:“讽刺领导最后还是得听领导的。”另一网民回应:“需要艺人说的时候他不敢不说,不需要的时候他就得闭嘴。”
在春晚中加入政治元素并非没有风险。在除夕夜春晚结束后,中国农历羊年的钟声将会响起,这时观众们会开始逐个分析讽刺小品里出现的每一个字以找到能够吐槽的地方。毕竟吐槽春晚就像看春晚一样,已然变成了中国人的新年习俗。早先的迹象表明央视授权反腐主题的节目其实意在促使民众探讨这个话题。党宣报纸《环球时报》的英文版称,此举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解决腐败问题的自信”。
将时事引入春晚也许会是这档乏味而俗套的节目所急需的改革。与之前春晚一贯的太平盛世和套话堆砌的风格相比,讽刺官员这一突破也许会带来可喜的变化。不过,党必然会将春晚中的政治讽刺尺度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只有过审的内容才能被允许呈现在观众面前。毕竟,党的宣传不是儿戏。
译读独家解读
你不知道的政治讽刺
作者/识谙&伍豪
春晚自1988年来再次提及反腐主题,这种政治讽刺在天朝的官媒上受到严格限制,但在国外却并不稀奇。政治讽刺存在于各个国家之中,形成独特的批评文化。
法国
政治讽刺在法国传统悠久。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当时的媒体就是运用这个手段来开始对玛丽·安托瓦内特。BBC记者评论道,这样的传统,结合左翼激进主义和有挑衅性质的下流言论。他写道:“在今天的社会,法国媒体有新的反派角色需要对抗——政治家、警方、银行家、宗教。与其捏造故事,媒体宁可用讽刺手法来抨击对方。”
在所有形式当中,讽刺漫画最为常用,各大报纸都喜欢用它来针砭时弊。而一些报纸也常因为发布这些漫画讽刺政要而被告上法庭。前段时间遭到枪击的《查理周刊》也是个中翘楚,各国领导人到宗教象征,都没有逃得过它的讽刺。枪击案发生过后,有漫画家拿起了画笔:
法国讽刺漫画上出现最多的就是总统,以及政治精英。他们出现的频率往往也暗示着其人气的起落。尽管经常被大肆讽刺,但他们仍然要学会忍让,因为法国人更注重公民批评的权力,政要们诉讼的胜算并不大。不过,这些漫画也有自己的底线,就是不可以煽动种族歧视和仇恨,不可以侵犯基本的人权,也不可以否认纳粹的大屠杀。
美国
美国流行文化中诸如影视剧、音乐剧或其他都有反映美国政治的传统。《囧司徒每日秀》当中,主持人异常毒舌,挖苦起政客名流,完全没商量。囧司徒经常用夸张的肢体眼神表演来抓住观众眼球,配以身侧的小屏幕,在评论时政大事时异常精彩。他能揭露政客的虚伪,也会指出同行的荒谬之处。诸如此类的脱口秀不胜枚举,可以肯定的是,政治讽刺已经根植于美国的流行文化中。甚至在大选时,候选人们也会登上脱口秀舞台为自己竞选,因为研究发现,18岁到29岁的美国年轻人对选举议题和候选人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晚间脱口秀得来的。这些人在看完脱口秀之后,才会接触主流严肃媒体,阅读政治新闻。
不过在美国,有一些禁忌话题比如性别、种族、宗教、性取向和残疾不能轻易触碰,否则很容易激起矛盾。《吉米鸡毛秀》中,主持人吉米对参加节目的儿童嘉宾说出的“杀光中国人”做出了“这个想法很有趣”的评论,遭到了华裔的强烈反对。最后ABC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道歉。
前苏联
对于苏联来说,传播最广泛的政治讽刺题材就是笑话,起源时间不详,但在50年代斯大林执政末期就已经广泛出现了。这些笑话最初来自于沙俄时期的政治笑话。在苏联和东欧,政治笑话的泛滥是在60-80年代(尤其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和地下出版物一起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中政治异见的一种象征。在“公开化”之前当局一直试图限制政治笑话的传播流动,但效果不佳。常见的主题有:苏联领导人,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苏联的经济与日常生活等。
经典笑话一则:
赫鲁晓夫前来参观前卫派的美术展览。
“这对该死的绿点和黄点是什么?”
“这幅画,赫鲁晓夫同志,是表现我们英勇的农民在努力完成生产两亿吨谷物的计划。”
“啊……哦……那这堆黑三角和红条条呢?”
“这幅画描绘了工厂中我们英雄般的产业工人。”
“那这个长耳朵的肥屁股呢?”
“赫鲁晓夫同志,这不是画,是镜子。”
在五六十年代,由于高压统治已经结束,而人们的不满仍然受到言论管制的严格限制,所以人们需要用这种政治笑话来表达不满。当时在苏联流行着一种所谓的“厨房政治”现象,几个朋友聚在一家的厨房里一边喝酒一边讲政治笑话。赫鲁晓夫的下属甚至给赫鲁晓夫本人讲过几个关于他自己的笑话。西欧和美国也极力促成这些笑话,并利用各种手段来传播这些笑话,因为这些笑话本身就表达着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不满。
译读观点
批评者好比一枚尖锐的探针,能敏感地探测出潜在的社会问题,将其曝于阳光之下。尽管形式上总不乏尖酸刻薄,但这种“发现问题”的批评文化有助于在执政者与民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帮助执政者“解决问题”。批评文化经常会给执政者带来“考验”,但我们相信,自信的执政者必然需要“身经百战”。习总上台后,力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译读君认为,摆脱“禁评”思维,建设起理性良性的批评文化,应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译读:T-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