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足球热的小文,大胆预测:在“搞足球比赛”中,我们可以想见,为了完成指标,也许爱打篮球、爱打乒乓球的孩子也被安排去踢球,没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加班练习颠球,课外足球培训班火热……”
今天看到新闻《山东停篮排联赛抓校园足球》:16日举行的山东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指出,从今年起暂停大学生篮球、排球联赛,将大学生足球联赛纳入“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
不是我预言能力有多强,实在是这个国家的规律性太强。国足被骂这么多年,振兴足球本该是得民心的,但体制以惯用的手段搞足球,让人感到害怕。尤其在监督缺乏的情况下,谁能保证球场建设不会变成下一块争相啃食的肥肉?
这个总把外媒当做洪水猛兽的国度,又偏爱引用外媒给自己贴金。“中国民间隐藏着7000个梅西”就是最新的外媒声音。许多人当真了,兴奋了,做梦捧到大力神杯了。
在不久的将来,中超将是全球最顶级的联赛,之一,因为我们有7000个梅西分布在各个俱乐部;在不久的将来,世界杯将毫无悬念,中国队大力神杯都拿烦了, 鉴于我们有7000个梅西,必须输送给其他国家两三千个,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在不久的将来,足球将取代乒乓球成为国球、football的别名该为 Chinaball,以纪念中国为世界足球水平的提升作出的卓越贡献!!因为我们有7000个梅西!(这段是抄的)
作为一个曾经的伪球迷,我也期盼这种美好的前景,只是好奇,这7000个梅西怎么挑出来?最后会不会动用终极大招——“高考加分”?
为谁搞足球?为谁踢足球?文件上有一套好话,就怕官员心里是另一套。人民需要足球,但轰轰烈烈的足球运动不是为了讨好人民。就像人民需要房子,但轰轰烈烈的房地产运动,最终让人民买不起房子。
在这个国家,当一个领域痼疾丛生死水一潭时,人们抨击“那谁谁怎么无动于衷”;但是当体制开始行动,围观者又不得不担心改革遭异化,形式取代意义。自干五大可以此批评批评者:不改革你们叨逼叨,改革了你们还叨逼叨,你行你上啊?我还真没法反驳,除了“你行你上”一句,因为说得好像别人真能上似的。
—————–我是分割线——————-
领导你看,我们也搞足球了
(本文首发“沸腾”)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欢呼“中国足球的春天来了”,尤其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公布之后。要有顶层设计,还要有地方落实。这些天,各地“振兴足球”“发展足球”的新闻也确实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这股足球热让国内众多球迷和伪球迷看到了国足崛起的希望。然而大潮之中难免泥沙俱下,一些奇奇怪怪的“足球新搞法”让人困惑。
昨天注意到,河南一小学发明了足球操,把足球改编成“手球”,人手一球,萌态可掬,只是苦了“足球”这个名字。新闻说足球操是该校老师自编,但媒体发现,全国各地不少小学都已经开展课间足球操。
看这架势,是要培养几千万王大雷吗?可惜全国的球门都不一定够用。跟人家“二十多个人拼命抢一个球”相比,咱们“人手一球,不争不抢”,莫非是为了显示咱们是礼仪之邦,或者像土豪一样富有?根据我也上过学的经验,这些球不太可能是学校免费发的,学校周边的体育用品店老板估计早已笑开花了。
“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如果异化为“领导你看,我们也搞足球了”,那真不是足球的罪过。
今天又看到,湖北今年会出台《湖北足球振兴计划》,扶持职业足球,扶持重点体育产业企业3年内上市。企业上市怎么成了政府操心的事情?若足球没搞起来,足球概念股却在政府帮助下先火起来,难免让人怀疑醉翁之意何在。
检索了一下,发现了更多的各地“球事”。
重庆渝北区要求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园足球?啦啦操领导小组,全校50%以上的学生会踢足球、能跳啦啦操,形成“班班有球队,周周有球赛,逢赛必有啦啦助威”的生动局面。
《佛山市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出炉,构建“人人能踢足球,班班有足球队、周周有足球比赛”的新型校园足球模式。
渝北还只是要求50%以上学生会踢,佛山却要求“人人能踢”,这决心这魄力唯有“大干快上”的大跃进时期可以媲美。
以前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体育课常被其他科老师霸占,现在足球看样子成了强势学科,孩子们的体格锻炼如果因此得到加强,无疑是件好事。但在“搞足球比赛”中,我们可以想见,为了完成指标,也许爱打篮球、爱打乒乓球的孩子也被安排去踢球,没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加班练习颠球,课外足球培训班火热……
有计划就有指标,有指标才有成绩,有成绩才是政绩,能看到的链条大概是这样的。在一刀切的足球热中,看不到学生的自主性,看不到因材施教的影子。
为什么搞足球?在更广泛的“搞足球运动”到来之前,或许真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