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亲家 – 家长帮孩子相亲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最近听说有这么一款APP可以帮助父母们给自己的子女找对象(为了免去打广告的嫌疑,名字就免去了)。有了这款小应用, “适婚”男女的父母可以找到其他未婚青年的家长,并且跟未来“亲家”直接沟通,美其名曰为子女寻找幸福,这一APP被很多网友称为“年度最损人APP”、“ 逼婚神器 ”。 看到这款应用,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也行?!第二反应是:是不是也可以有类似的APP让子女帮父母找对象?如果自己的父母婚姻关系不和谐,我们做子女的应该尽孝,不能眼看他们每天那么痛苦,要劝他们离婚,再帮他们找个更加门当户对的伴侣;如果父母是单身,就更简单了,直接在网上按照条件筛选,学历低的不行,存款少的不行,子女太多的不行,有老人要养的不行,没房没车的不行……父母不想找对象?那更不行,别人家的父母都找了,而且将来得有人照顾啊,这是为他们好;倘若他们有了男/女朋友也没关系,反正如果我们觉得不合适,为了他们的长远幸福,咱们可以逼他们分开,对不对?

冠上亲情的名义,不管做什么,就都是合理的吗?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爱情中以爱之名的软性或硬性“胁迫”是一种自私和占有,但是我们仿佛很难去责怪家人的爱与关心,更无法像恋人分手那样割断血缘关系。于是乎,“亲情绑架”成了很多人不得不承受的压力。 因为是家人,因为出于爱,所以就有理由询问、干涉、批评甚至替你做决定,仿佛你的幸福是由他们来判定的。

你所声称的幸福不被他们接受,归根到底,因为这种幸福不符合他们心中的期望。就拿找对象这事儿来做例子。如果子女找了一个让家人不满意的对象,即便俩人万般恩爱,但因为不是家人习惯的模式,因此也绝无可能体会到他们的幸福。而当你不顾反对、“一意孤行”,于是就被批评为“不懂事”甚至“不孝”。这是来自于家人所付出的感情与获得的效果之间的不对等。当付出没有达到自己想象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将批判作为一种发泄方式,认为自己有了正当理由(亲情)就是正义的一方:我为了你好,你却不领情,那我理所应当可以责骂你!但是此刻的我们在做着自相矛盾的事情,忘记了最初我们为什么关心、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是只要ta幸福就好,还是要按照我的方式才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亲情并不是传说中的绝对“无条件”。

“亲情”本身是温暖的、可贵的,但前提是不能突破个体间相互尊重的界限。父母长辈之所以会有意无意地干涉或试图控制子女晚辈的生活,是源于家长制的家庭、社会及国家习惯,个体的权利向来都不是最重要的考虑,作为“被统治阶层”的子女,不管是在家庭关系中,还是社会舆论道德和国家法律规范中,都应当是顺从和听话的角色。跟父母谈平等和尊重,几乎是大逆不道。 ( 相关文章 :中国年轻人为什么没有能力反逼婚?

当然,在这种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子女的“配合”态度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通常认为如果不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就是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就是不孝。然而“孝顺”父母并不等同于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等同于无条件“溺爱”。子女和父母除了血缘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首先对自己负责,而不是为对方负责。

有人或许说,你现在翅膀硬了要平等,你小的时候父母养育你的时候,你怎么不谈独立平等?这话乍一听起来挺有道理,但是这种逻辑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当父母决定生育我们的时候,就意味着他们做出了独立的选择,即准备好要承担养育的责任,至少在法律上是如此;作为子女,对父母也有赡养的法律义务,虽然我们无从选择要不要被生育或被谁生育。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子女之间除了法律责任就没有任何情感与道德关系,只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情感和道德关系被过度放大,而忽略了当子女一旦出生,ta就是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个体,我们选择去爱对方,却没有权利因此就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生活,也没有责任去保证对方的幸福。 相互尊重既意味着尊重对方自主的权利,也意味着对方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相互既不控制,也不包揽。

没有尊重,爱就容易成为“绑架”的理由。被爱的人作为“人质”,一旦反抗,即面临被“撕票”的危险;而顺从,只会让“绑架者”得偿所愿,绑了一票又一票,愈发不愿收手。血缘关系,并没有使这种“绑架”行为更加具有合法性;相反,无尊重的亲情只会产生亲人间“只有血缘关系而无共同语言”的可悲局面。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作者: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生,跨国政府研究方向。专业之外,是“自由主义”的拥趸者,坚信任何个人和任何形式的爱都应该被尊重。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请点击这里下载翻墙软件:萤火虫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