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陈年老谣,每年都会在网上改头换面出现,豪取几千万阅读量后消失,例如:

今天在华联超市购物,有个女人突然大喊一声:我的娃丢了!超市经理马上把所有门都关了,最后在厕所找到了孩子,被下了药,目光呆滞,头发都被剃光,差点认不出了。还好封锁及时,人贩子没来得及把他带走。大家一定要多留心,看好小宝宝。小宝宝是妈妈的命啊,孩子出事了,当妈的估计都崩溃了!

老网民对这些谣言都很熟,却未必能回答最基本的问题:它们的作者是谁?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每次都能获得广泛传播?

它们并非高手所作。我将此类传播极广的帖子的作者统称为:抠脚大汉。其典型形象,是网吧里,目光呆滞地盯着屏幕,边抠脚丫边吃泡面,没日没夜发帖的单身男性。他们的特点是,熟悉网民心理,精通网络传播,整天沉迷网络,几乎所有信息、知识均来源于网络,也贡献给网络。无论动机是利益还是精神驱动,其目标就是让特定言论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在网上他们可能呼风唤雨,但一旦彻底离开网络和舆论平台,就变成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可能比别人混得还要差不少。

为完成商业目标,将抠脚大汉们组织起来,就是企业水军;用政治利益组织起来,就是舆论引导员。发帖机器人是懂点技术的抠脚大汉;网络写手是特能侃的抠脚大汉;科学教徒则是会耍弄专业名词的抠脚大汉。

为什么这类人能占据网络舆论的江山呢?因为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有自己的特点。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网民通过邮件组或论坛(BBS)交流。这类平台信息平权。你费老大劲写了篇理据过硬的学术论文,这是一个帖子;你打个哈哈说今天午饭真难吃,也是一个帖子。它们占据的注意力资源完全相同。人一旦变多,水贴便开始泛滥。因为:

网络舆论规律1:制造垃圾信息(假信息或无效信息)的成本,远远低于制造有效信息的成本。假如两者地位相同,那么垃圾信息就会充斥舆论空间。

程序员、版主和网民读者们,一度试图通过字数与论述的详尽程度,来分辨文章质量的高低,然而其结果就是催生了网络写手这个行业。这是因为:

网络舆论规律2:同等篇幅下,严谨的论证(有效信息)与天南海北的瞎侃一通(假或无效信息),虽然生产成本差异极大,普通读者却很难由信息本身判定其质量。

比如一个严肃的调查团队,通过三个月的调查,走访了数百人,得出结论:北京吃豆腐脑的人群中,喜欢甜的有30%,喜欢咸的有50%,没有偏好占20%。

这是一条包含知识的有效信息。

抠脚大汉在打DOTA的间隙,花一分钟也制造了一条类似信息:北京吃豆腐脑的人群中,喜欢甜的有50%,喜欢咸的有30%,没有偏好占20%。

这是条垃圾信息,但作为读者,除了分辨信息源是否值得信任以外,你没有任何办法把它和上面那条有效信息区分开来。

那有效信息的发布者该怎么办?贴出详细数据?抠脚大汉也能编造啊。贴出用户的具体回答?抠脚大汉编造的回答在网民眼中显得更真实。扫描所有原始调查问卷答复上网?那伪造起来是困难了。很可惜,它们过于臃肿,不适合网络传播。因为:

网络舆论规律3:原始材料的信息密度太低,在网络上无法得到传播。只有短小精悍、直指人性弱点,煽动偏激情绪,信息密度极高的帖子最容易传播。

还是以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些老谣言为例:

“帮忙!求扩散,今天上午一位三岁多小女孩在仙游的龙华大润发超市附近被人拐走了,小女孩能准确说出她爸爸的手机号码,从监控上看是被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拐走的,现大人都急疯了,有知情者请告知,万分感谢!看到信息的兄弟姐妹留意一下,联系人郑春蓉1360696****(帮忙转发)功德无量。”

它包含几个取信公众和诱导传播的因素:

1.诉诸情绪。“万分感谢”“功德无量”“急疯了”“兄弟姐妹”。在行文中体现亲切感,让读者产生共鸣并转发。

2.尽可能详细。把信息编造得足够详细,会让内容显得更加“真实”,但绝大多数转发者并不会也没有能力查证。请注意:信息详细与否,与其是否真实,毫无逻辑关系。

3.瞄准某个令人们广泛焦虑的社会现象。在本帖中针对的是“拐卖儿童”。

再比如:“霍松生24岁,天津北辰四十七中学,今年高考655分。因区招办失职把它的志愿申请锁在柜子里忘了提交,造成任何大学都上不成。天津市高招办回应,此事不予处理!霍松生是农村孩子,为供其上学姐姐辍学打工,父亲也拼命干活。你的一次转发也许就能帮他改变命运,看能否创造奇迹,希望我的朋友圈的人都帮孩子一把。一切皆有因缘,转一下。”

它同样符合以上条件。“转发改变命运”“帮孩子一把”“因缘”,是诉诸情绪。信息详细,有人名、中学名称,高考分数,家庭背景等。短短一个帖子,瞄准了多个社会热点现象:“高考”“官僚主义”“农村贫困学生”“重男轻女”等。它们均具备网络议题特征,可加速传播。信息密度极高。最后,它还有意识地控制了被攻击者的级别,“高招办”在高考业务之外,是个弱势部门,不具备跨省把抠脚大汉抓起来的能量,也很难打电话删贴。

要分辨这类帖子,必须对网络舆论极其熟悉,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但事实是:

网络舆论规律4:大部分人并不具备在网络舆论下生存所必需的知识与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学历高低,聪明与否,都有可能被骗。

具备舆论相关的知识经验,学会如何分辨信息源,与一个人是否有所成就,并没有直接联系。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只要精通某个极其狭窄的领域,哪怕其它什么也不懂,一样能活得很舒坦。

网络平台从博客到微博的发展,都是为了筛选信息,营造可靠的信息源与意见领袖。微博是最有效的一次努力,它通过导流,大大拓展了名人、学者们的话语权。然而,由于思维能力与知识上的双重缺陷,这些人很多并不能承担这个工作。

网络舆论规律5:当前,以名人、学者为主的意见领袖中,有相当数量,由于思维和知识上的缺陷,同样无法识别垃圾信息,反而会助长其传播,网络舆论通过他们,更有力地影响传统媒体。这叫网络信息传播倒置。

你会发现,很多中老年知识分子,在个人专业上也许有所建树,但其它领域的知识,一般处于高中或以下水平。他们在朋友圈里是传谣主力,到公众舆论中,也不遑多让。他们的思维和判断方式,带有七八十年代,也就是信息荒漠时代的特征:

1.他们不知道信息是需要筛选的,以前有纸媒编辑帮助筛选,但网络时代,这套机制被弱化。他们听别人天南海北地瞎侃一通,就信了。典型言论:

(1).据知情网友说(翻译:据抠脚大汉说)

(2).据科学研究(翻译:据抠脚大汉研究)

(3).网友们纷纷证明(翻译:抠脚大汉们纷纷向我灌输)

(4).某某某早就被网民扒光了(翻译:我信了抠脚大汉们的胡扯)

2.他们没有调动认知资源判断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为过去的信息灌输伴随强制,坚信谎言会得到鼓励,而判断信息对错的行为则是危险的。

他们的社会新闻来源于没有专业素养和能力作调查,也缺乏基本社会常识的都市报:“这供词是熬了48小时后才获得的……杀人罪犯就是呼格吉勒图。”

他们的科学知识来源于胡编乱造的各路杂志:“奠柏俗称‘吃人树’,它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它下垂的树枝能将人和动物卷起并分泌消化液将其融化。由于它的树汁可以入药,当地人会先用鱼去喂它,等它吃饱了,就赶快采集它的树汁。“

他们的海外见闻来源于梦境:“日本的餐饮业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冲洗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益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的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为了生计,他又到其他餐馆应聘洗盘子,再也没有老板用他。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要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找他谈话要他转学,因为怕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同伴和将要去日本的留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他们的英雄来源于笔杆子们的魔幻式宣传:”当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后,需要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突然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被举国关注的科马洛夫,却目光泰然,就像坐在办公室里正常工作一样,神色是那样认真,态度是那样从容。汇报整整用了70分钟。科马洛夫汇报完了,打开声音开关,国家领导人第一个接过话筒,他很想讲得快点,好节约时间留给亲属……看到12岁的女儿……科马洛夫又一次落泪了:‘你真好,可是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疏忽。同学们记住它吧!’”

他们的历史常识来源于农村经验、胡思乱想和口口相传。二十多年前,小学老师说:“当年苦啊,苏修逼债,故意刁难周总理,给的是空篮子,缝隙特别大。我们勒紧裤带还的鸡蛋,必须用这种篮子装,个头小一些鸡蛋,就从缝里掉到地上摔碎了,苏联不认”。今年我看见微信上广泛传播的正能量帖子里,出现了同样的谣言,区别只不过是鸡蛋换成了西红柿。

传统媒体时代,他们在电视、报纸上侃侃而谈,貌似理性渊博。但到网络时代,他们常年被污染的大脑不敷使用,经常成为抠脚大汉们灌输、操纵的木偶,传播别人给他们设定好的结论,将自己的公信力“出借”给骗子们。指出他们受骗上当,冒犯他们的权威,你将得到歇斯底里的反驳。他们热爱的是抠脚大汉们的吹捧——“我这套推理,是经某某教授火眼金睛金口玉言确认的。”并为他们的各类谣言、胡扯背书。殊不知后者仅是将他们视为骗术生效的战利品,挂起欣赏。

旧时代的舆论权威将在网络中倒下,知识更扎实,思维更清晰的新型意见领袖将替代他们。

欢迎访问拙作《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全文电子书:http://pan.baidu.com/s/1bnrVw7t

知乎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huyou/19977877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2vjy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