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于达维)8月18日晚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提及,天津爆炸事故现场测出高致命性的神经性毒气浓度超过仪器最高值,这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在刚刚结束的天津爆炸事故第九次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环保局环境应急专家组组长包景岭表示,核心区的大气监测是防化部队做的,不了解具体有多么严重,但是环保局自身的仪器上并没有发现新的特征气体。

  在“焦点访谈”这期节目中,央视记者采廓了北京公安消防总队副参谋长李兴华,后者称:“今天(8月18日)上午这趟去采集的结果,侦测的结果跟昨天几乎一样,还是氰化钠和神经性毒气这两种有毒的气体。这两项指标都达到最高值。”

虽然把氰化钠说成气体可能是口误,但是“神经性毒气”是这位负责人明确的表述。而且这一事实,也在央视后续对化工专家的采访中获得证实。北京化工大学国家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实验室博士门宝对央视记者表示,爆炸区域的多种危化品都可能产生这类物质。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氰化钠本身还是固体,只要避免接触,危险性就不大。但是神经性毒气则不同,在1995年的东京地铁毒气案中,就是一种名为沙林的神经性毒气,造成12人死亡,约5500人中毒。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门宝称:“这些物质遇水或者遇碱能产生气体然后产生神经性毒气,比如氰化钠还有一些硫化碱,另外一些物质在高温爆炸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性气体,比如二甲基二硫。神经性毒气一旦人吸入,可以与神经细胞作用,使酶失活,另外可以导致呼吸系统心脏等骤停进而导致人死亡。”

但是财新记者查询二甲基二硫的理化性能,虽然它会引起中毒,但也只是对眼睛稍有刺激作用,接触后会产生头痛、恶心和呕吐,要达到呼吸停止、心脏骤停的程度,需要吸入极高的浓度。

实际上,神经性毒气属于专有名词,特指剧毒神经毒剂,它可以通过刺激肌肉和重要器官影响神经系统产生致命效果。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仅一滴的剂量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致人于死地。可以以气体形式被人吸入,也可以透过皮肤渗入。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这种毒剂,但没有使用。萨达姆被指称在上世纪80年代曾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使用了这种毒剂。一般这种神经性毒气特指有机磷或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最具代表性的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维埃克斯(VX)。

不过财新记者查询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设备参数发现,一般的环境气体监测设备都会把有毒有害气体分成三类,包括神经性麻痹毒气,呼吸系统麻痹毒气,肌肉麻痹毒气三种。

而常见的有毒气体,则包括了甲醛、臭氧、苯、氨气、氟利昂、过氧化氢、六氟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气、化学毒气、光气、双光气、氰化氢、芥子气、路易斯毒气、维克斯毒气(VX)、沙林(甲氟磷异丙酯)、毕兹毒气(BZ) 、塔崩(tabun)、梭曼(soman)等数百种。

有关专家向财新记者介绍称,一般检测仪器需要知道检测的目标,才能够设定量程,精度等参数。一般把检测气体分成几个大类,所以消防人员口中所说的“神经性毒气”应是一个泛指,而不是专业上的神经性毒气。况且,涉及到军事上的神经性毒气,一般的安全设备也是检测不了。

这一点得到了有毒有害企业检测设备供应商的证实。上海一位多年从事环境监测的业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这可能是消防人员现场回答问题时表达得不够清楚所致。在他看来,在事故现场有大量氰化钠残留,其污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氰化钠的气溶胶,一种是氰化钠跟水反应后生成的氰化氢,而氰化氢就可以造成急性神经损伤,而军事意义上的神经性毒气,现场不大会有,毕竟军事运输不会通过民用渠道。

在上述专家看来,央视报道的神经性毒气,当然不能排除现场产生的有害气体危害神经系统的可能,但很大可能指的是检测设备上所标注的神经性麻痹毒气,也就是广义上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的有害气体,而并非可以当作化学武器的神经性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