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都很重视青年,把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前途,都寄托在青年身上。这是不错的。我们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青年常起着前进运动号手的作用。历史上的“五四”运动、“五卅”运动、
“一二九”运动,充分表现了青年在社会上政治上的伟大作用。三年来的抗战中,在前线,在后方,
在游击区里,青年们更提供了无数舍身为国、英勇奋斗的光荣模范。因此,社会各方面都关心着青
年的训练问题,尤其是思想训练问题。就是如何使青年的思想和行动能有正当的发展,把青年们训
练成有用之材,使他们将来能担负建设新社会新国家的责任。
关于这个问题,各方面的意见归纳起来,可分两种,一种是主张思想统制。这就是说,把一定
范围以内的思想,灌输给青年,对于这种思想是没有怀疑和选择的余地的。“信仰往往为求其稳固起
见,而不容怀疑,不许批评;又为求其普遍起见,而不容选择,不容规避(《学生之友》)。另一种主
张是思想自由。这就是说,“我们应给青年的是一个呼吸自由的气圈,不是含有窒息性的气围;应给
他们各种各式的滋养,使能各按本性去消化吸收;不应拿着某种定型去一孔出气地陶铸”(《大公报》)。
前一种主张认为如果没有统制,则青年知识不丰,阅历不够,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后一种主张则
以为,思想是活的,不是死的,要启发、要引导,使被训练者自觉的自愿的走上正确道路,否则便
不能发生作用。
要正确解决青年思想训练的方法问题,让我们来看一下,对于一种思想从无信仰进到信仰,经
过怎样的过程,怎样的道路,关于这个问题,近代国际革命运动史以及中国革命运动史,都提出了
非常丰富的材料和例证。
一种思想要在民众中取得信仰,一般地说来,应当有下列的条件。第一,这思想本身不是死去
的公式,而是能够解释各种现象的完整思想系统,青年人面前遇到的难题,有了这种思想,就可迎
刃而解。这样青年才会感觉这种思想之可贵。第二,只有抽象的理解还不够,必须让青年参加这种
思想所领导的活动。获得自己实践的经验,以从经验中证明这种思想的正确。实践是考验一切真理
最重要的尺度。一种思想是不是真理,不凭人口中的话,而要看实践中所表现的客观事实。人们决
定对于一种思想相信与否,总是依靠事实和自己的经验的。第三,由不信仰走到信仰,只能经过说
服、引导,只能是自觉的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的命令的。只有自觉和自愿,才能产生心悦诚服的信
仰,和惊天动地的创造活动。一般民众都是如此,青年尤其是这样。
如果走相反的道路,则结果都是十分可悲的。有许多事实说明在强迫注入的训练之下,青年感
到很大的痛苦。(略)青年们如果在思想方面寻不到出路,就要在别的地方来使用青春的热和力了。于
是颓废派的诱惑来了。饮食徵逐、声色狗马,占住了一部分青年的纯洁身心。于是读死书的风气盛
行了。“今日埋头读书,明日努力建国”。结果一部分青年和抗日脱了节。于是苦闷了,徘徊了,悲
观了,失望了。一部分青年葬埋在愁眉苦眼的低气压之中,这样青年失去了应有的团结和统一,失
去了必要的锻炼和修养,一任大好的韶光,空空溜去。这是青年的莫大损失,这是国家民族的莫大
损失。
这种办法是必须改正的。我们主张思想应当是自由的。在现在,在三民主义和团结抗战的思想
总方针下,应当让青年们把学习与抗战工作联系起来,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出革命思想的正确,
产生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固不移的信心,锻炼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艰苦耐劳的作风。和民族解放事
业不相容的,是汪逆精卫的破坏抗战、妥协投降的思想,帝国主义输入的奴化思想等等。对于这些
反动的思想,要实行思想的斗争,使青年们自觉自愿的反对它们,厌弃它们。民族的战士,不是在
学校里面,关起大门,用一种“定型法”的思想喂养得出来的,而是在复杂的民族解放斗争中锻炼
出来的,这正象栋梁之材不是在暖室里长成、而是在风霜雨露之中长成一样。
——《新华日报》1941 年 6 月 2 日社论 原题《青年思想训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