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美国不到一个月后开始了对英国的国事访问。这是自2005年后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到访英国。为了迎接习近平的来访,卡梅伦政府以及英国王室铺出了最红的红地毯,竭尽所能给予他最高的礼遇。英国为什么要如此隆重的接待习近平?中国又会从英国那里得到什么?中英刻意打造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面临哪些挑战?它会对美英之间的传统特殊关系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参加这个话题讨论的嘉宾分别是澳门大学客座教授、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联络部部长张刚先生、旅美经济学者、时政评论人士秦伟平先生以及经济学家、时评人士何清涟女士。
秦伟平认为,英国希望通过同中国发展“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来谋取它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借助中国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在他看来,在英中之间签署的价值400亿英镑的交易中,最值得关注的项目是核电项目,该项目中国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还有一个是高铁项目,如果英国和中国签署了协议,这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的认可。不过他认为,这次英国皇室和政府给予习近平很高礼遇,可能出于一种误判,认为中国的GDP仍居全球第二,还是土豪国家;但是这是表象,英国没有看到中国更深的经济危机。短期内英国可能可以获取利益,但是中英要打造“黄金十年”可能会事与愿违,英国这种向中国示爱的接待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的笑柄。
何清涟认为,英国如此高规格的接待习近平,核心考虑还是经济方面。她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英国经济受到重创;英国希望通过和中国加强经济上的合作,提升就业机会,减少在福利方面的压力,所以这次要隆重接待习近平。她说,英国的基础设施非常老化,需要投资,但是英国政府拿不出钱。中国政府正好在推广“一带一路”计划,基础设施、金融方面都是重点。
张刚指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他认为,英国接待习近平仪式的隆重真实的反映了英国的心态,即它对中国有其经济上的需求;而中国在英国撒钱有其战略需要。中英两国都对这种需求抱有急切的心态和满足的渴望。他认为,英国之所以对中国采取这样的态度,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之外,也有它的战略考量,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这是多年来英国第一次根据自身需求争取和维护权威的展示;二,它要在国际事务中摆脱美国跟班的形象,构建英国独立外交政策的历史性转折;三,它要重建英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形象;四,这是英国在国际关系中审时度势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举措。
何清涟说,英国对习近平的接待的确有点像一个破落的贵族向一个东方的暴发户敞开怀抱。不过,她认为,英国并没有从那么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她说,英国19世纪的首相巴麦尊(Lord Palmerston又译帕默斯顿勋爵)所说的“英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名言很好的体现了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她认为,英国与美国的所谓特殊关系,除了语言和文化上的亲缘考虑,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她援引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尼布莱特的话说,英国的国力不足以让它对国际事务产生独立的影响,而中国和美国都可以,所以英国必须谋求和这两个国家建立关系。她认为,英国是趁中美关系恶化之际来和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英国《金融时报》说,英国这次把国家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对习近平敞开: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首相的官方乡间别墅契克斯,威斯敏斯特宫,还有包括核电站在内的关键基础设施。这一行为被其他西方国家视为是对中国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叩头”。对此,张刚表示,英国是否是在对中国“叩头”是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一种无奈的政治语言而已。他认为,英国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它的务实态度、商业头脑和政治智慧。他说,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竟然到麻烦不断而且极为敏感的新疆访问,希望获得那里的合作项目,使新疆成为国际通道和油气管道的门户,极为充分的表现了英国人的商业头脑和政治智慧。
但是批评人士认为,奥斯本以及英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是只顾商业利益而不顾原则,为了不得罪中国而避免谈及中国的人权、西藏和香港的民主问题。何清涟认为,这种批评是合理的。她也坚信,英国在跟中国走近的同时不会放弃它的宪政,但是她说,这种批评建立在一个虚拟的话题上,即英国好像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的人权、民主和自由。
针对美国一些前高官对英国向中国示好是在玩火的批评,张刚认为,英对中的战略是政经分离,两国合作不会导致和美国的关系破裂。美英都有自身的国家利益,二者不可能重合。美国认为这是玩火,英国认为这是基于国家利益。中国也会对持不同立场的国家采取不同态度。两国合作是不是玩火,要在玩起来后才能看清楚是不是火。
至于英中建立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否会影响到美国的对华政策,张刚认为,由于英美和西方国家整体利益有着广泛的一致性,中英成为黄金搭档并不会瓦解英美全球战略联盟的关系,但是会促使美国调整其对华政策。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请在这里下载Chrome浏览器插件,直接点击阅读中国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