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火遍大陆网络、刷爆微博微信的快播案,随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的介入以及国家网信办的明确表态,而变得越发扑朔迷离,各种观点的碰撞精彩纷呈。

Screen Shot 2016-01-11 at 下午9.19.12
不论快播是否有罪,尊重法律、尊重程序,这才是法治。

快播公司及主管人员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在北京开庭审理,并进行了网络直播。控辩双方交锋激烈,精彩不断。王欣等 4 名快播前高管均坚称无罪,辩方强力嘴炮,金句百出,致使辩护词在网上广泛热传。

面对这种局面,官方赶紧出面表态,意在给炽热的讨论降温。先是人民日报客户端和新华社先后刊发文章。人民日报的题目是:《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新华社发表电讯稿的题目是:《无论快播是否有罪,都要对狡辩的权利报以掌声》。这两篇文章貌似观点针锋相对,其实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一个是直接建议定罪,有未审先判嫌疑;一个是假设辩词是狡辩。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当然还是新华社老道些,明里公正,暗里放枪。人家一个词儿就定性了:狡辩。

紧接着,代表互联网管理最权威部门的国家网信办新闻发言人姜军发表谈话,表示坚决支持对快播涉黄案进行依法查处。所有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服务的网站,都应对其传播的内容承担法律责任。希望广大网民在发表言论时坚守底线,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办案。

至此,快播案基本瓜熟蒂落,只等着法院最后宣判。人们毫不怀疑快播罪名成立,王欣等高管有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以上或着无期。

但是,当局和全社会应该为此反思一个问题:大陆网民为什么会这么同情快播?

我想恐怕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法院破天荒地进行网络和视频直播,让广大公众第一时间了解到了庭审辩论的实况,使这个案件受到广泛关注和热议。通过先进的网络直播手段,让公众能够积极关注并见证案件审理的全过程,这本身就是个进步;

第二,快播案的背后,是新技术与传统管理制度的激烈碰撞。在互联网 + 时代,对涉黄产业如何有序管理?治理网络涉黄问题,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互联网 + 的背景下,它实际上不是被压制而是被放大了,有些传统的法律法规恐怕应该重新检讨;

第三,很多公众是藉这个案件,发泄对执政当局的不满,包括对那些思想上、行动上都很不干净的人,却用司法手段强制净化社会的不满;对那些对市场和新技术一窍不通的人,粗暴打压技术进步的不满;对集权有术,治国无能的人,由着性子瞎折腾玩残这个时代的不满。

不管配不配赢得掌声,也不管狡不狡辩,反正现在的事实是:掌声已经响起来了。不过,这个掌声不是给快播,也不是给哪个人,更不是给网络涉黄。这个掌声,应该是给已经开启的民智,是给这次司法的公开和透明。

在平等的条件下,各种观点的激烈碰撞、讨论,体现了一个法治社会的基本氛围。不论快播是否有罪,尊重法律、尊重程序,这才是法治。如果这场大众关注的庭审,最后能够变成一次普法公开课,能够让中国的互联网从此走向法治和规范,能够进一步开启民智,难道我们不应该对此给予一点掌声吗?

来源:东方日报 / 老徐 独立评论员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请点击这里,使用SYNC分享软件穿墙阅读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