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体近日刊登文章指,中国巨额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升高,今年煤炭等行业将有很多企业破产,导致对债券和银行贷款的违约。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1月29号刊登评论说,需求低迷、价格疲弱以及高杠杆削弱中国实力最强企业的活力,令中国的巨额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数家国际金融分析机构已将更多中国公司列入评级下调观察名单。标准普尔列入评级下调观察名单的中国企业数量已占到其评级的所有中国企业的15%,是自2008年以来最高的比例,几乎是一年前8%的两倍。惠誉(Fitch)和穆迪(Moody’s)近期也把更多的中国企业列入了评级下调观察名单。

文章说,中国大陆目前发行了大约15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券,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5%。中国政府明白,如果出现一波违约潮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得益于中国经济充足的流动性,以及官方大力阻止企业破产,以往中国的债券违约水平按国际标准来说并不高。不过,中国官员近期多次提出,将在今后3年基本解决那些占有资源,却很少甚至没有创造价值的“僵尸企业”的问题。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毅表示,有必要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来的“大震”。这类言论提升了今年债务违约案例增长将会得到中国政府默许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金属、采矿、房地产、交通和建筑原材料等领域。这些公司中有许多已经负债累累。中国200强企业中杠杆程度最高的30家企业的债务相当于它们年收入总额的21倍。

谈到中国公司的巨额债务违约风险问题,现在美国的中国学者程晓农认为:

“在中国投资很多的,或者与在中国的外企关联密切的投行机构,现在他们最怕的是中国经济出大问题,那也意味着他们跟着出大问题。《金融时报》的这个分析,体现的其实是国际金融界对自己被中国金融危机拖下水的恐惧。但我想说的是,这个恐惧其实早就存在,只是他们一直当鸵鸟,不愿意面对而已。”

评论说,在中国,银行对放贷日益谨慎,债券市场让境况不佳的企业得以再融资。去年12月,中国债券发行量同比增长1,695%,达2,120亿元人民币。有迹象表明,中国金融市场特有的宽容可能变得趋于严厉。中国国内评级AA的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在过去几周从一年前的4%升至约4.6%,揭示人们对风险较高发行业的兴趣下降。一些观察人士表示,中国今年别无选择,只能让那些无可救药的僵尸企业破产,对债券和银行贷款违约。这些僵尸企业主要集中于煤炭行业,不仅已无力支付固定成本,也已无力支付可变成本。

程晓农指出,在中国,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无法偿还债务,同时多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假借空壳公司发行大量债券融资,开发房地产。如今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这些官方空壳公司的债务也难以偿还。

“支撑过去这些年房地产开发的这些债完蛋的结果就是,债券卖给银行了,银行出现巨额的坏账,或者是债券最后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卖给老百姓了,然后地方政府赖帐不还了,让老百姓每户几十万的资金泡汤了。无论哪一种形式,中国政府都很难承受,但是又不得不承受。”

评论说,如果中国国内债券市场出现违约潮,投资者可能会加倍努力设法将资金转移到海外,加剧资本外流规模。有分析师认为,到了决定是否让国有企业或影子金融产品破产的时候,中国当局可能会“临阵退缩”,因为担心会对就业、经济活动和家庭信心产生连锁影响,这种担心不仅支撑了现有的债务架构,还鼓励了更多的借贷,以及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过剩产能的继续存在。

北京《证券日报》1月29号的报道说,中国证监会当天表示,对拟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司申请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发行人应当结合业已公布或明确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在募集说明书中披露该重组事项对发行人生产经营、偿债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