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所有女性的节日。
如何看待娱乐新闻中的女性,严肃八卦已经写了非常多次,不再重复。
让我糟心的是,今天看到的对女性祝福,大部分都是有毒的。
——————————
首先是年轻女孩们纷纷表示要和“妇女”划清界限,因为自己是“少女”,要过“女生节”,拒绝“3月8日”,拥抱“3月7日”。
“妇女”本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为妇女。」
但部分女性拒绝被称为“妇女”,是因为在某些语境下,妇女意味着衰老、非处女、男权主导的婚恋市场上的贬值。
不是我刻意解读,看这个三八节笑话。
?
「女生和妇女只有一日之差。」
作为个体意愿,女孩子希望尽可能有年轻状态没有问题,男女都希望自己能年轻点。
某些时刻“保持少女心”也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抗议人民网那种多管闲事直男癌的方式。
但是,保持年少时的初心,和女性自己就鄙视已婚的、衰老的女性,是两件事。污名化“妇女”绝不是3月8日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摒弃“妇女”,强调“女生”之后,过节的内容是什么呢?
高校男生拉横幅直接变成了性骚扰。
下图来源为微博用户@李思磐
「每当夜晚我拿起右手时,我便想起了你们。」
「春风十里,不如睡你。」
「人美声甜胸大腰细水多活好不粘人」——对不起我想爆粗了,这句话等于“3月8日请注意作为女人的基本素质就是无条件给男人当最好的炮友。”
据说下图是因为班里女生少,直接指定给两个女生拉横幅(名字已被马赛克),说她们波大。
当然不是每个高校女生节横幅都涉黄的。
看似纯情的“男生庆祝女生节”横幅在说什么?
对女人的认知只有“刷男人的卡”
为什么到了“女生节”,女生就要是你的?
他们认为“我妈唯一指定儿媳”就是对女同学最好的祝福和褒奖
各种情书式表白。
男同学们,你们这个姿态看上去再骑士,仍然也只是文雅的歧视。
尊重的意义是“认可你的女同学们都是一个个独立自由的人”;而不是“我喜欢你就是对你的肯定”。
这不是情人节,来自异性的告白在这一刻令人难堪——因为她们的生命意义不在于被异性肯定。
顺便搜一下高校微信的女生节庆祝活动。
内容是——做手工
学刺绣
比赛插花……
看见了吗?当大学里笑盈盈地开始强调“女生”、“女孩”概念的时候,庆祝节日的方式是一切看上去“很传统”“很贤惠”的技能,让女大学生们练习贤良淑德,把她们的生活审美缩小到窄窄的一种——家庭主妇,辅佐男性、点缀生活。
从“妇女节”到“女生节”,女性权益被偷换成“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男性陪衬品”,女大学生要年轻、漂亮、顺从,得到异性褒扬是最重要的任务。
当然,作为个体的女生喜欢做饭绣花干什么都行,作为女朋友你接受男友的什么告白都无所谓;但为何高校群体的节日庆祝行为呈现出一种“女奴”的倾向?
年轻的女孩们啊,你们可以把少女梦放在嘴边,但请停止对“妇女”的误读:无论什么样的女性,漂亮与否、年轻与否、收入几何、过什么样的日子……都需要被尊重。而一味强调女性的年轻貌美才有价值才能被关注,无疑是走上了自我歧视的道路。
今天看了腾讯大家刊登了李思磐专栏《今天的妇女随时可能遇到的羞辱》,其中提到了妇女的含义,供年轻女孩参考:
在中文世界,所有跟妇女权利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文件,对于女性的称谓,都是“妇女”。在中国大陆,妇联、妇女发展规划、妇女地位调查,到联合国国籍法文件的翻译,譬如《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都只用这个词。
今天看到另一个学者王曦影的专栏《“女神节”比“妇女节”差在哪里?》也提到了“妇女”的语境:
在英文世界里,似乎妇女这一词语有着不一样的待遇。中文“妇女”对应的英文词语是Women。记得我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有一次写论文用了female writer这个词语,导师郑重建议我将“female”改成“women”。她说,如果用“female”这个词语,我只是在强调这些作家的生理性别是女的,而运用“women”这词语,我才能更好地强调女作家们的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
歧视是多种多样的,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媒体态度;一览中国媒体可怕的性别歧视。
@人民日报 送给女人的祝福,堪称现代社会新女德。
让你别看泡沫剧,不要幻想浪漫情节(跟“好好过日子收起少女心异曲同工”啊)
让你注意身体是因为觉得“女人本来就弱”,定期体检“也是对家人负责”——你健康才能伺候老公孩子啊。
其他还有什么要读书啊、要有品位啊、要控制情绪啊……
为什么在“妇女权益”的日子里,人民日报的主旨是要“做个官媒眼中优秀女人”?
不管什么样的女人,爱读书的不读书的、爱打扮的不爱打扮的、脾气好的脾气差的,都需要个体权益被尊重啊。
@央视新闻,直接把妇女节过成了母亲节,去歌颂母爱伟大了。
(母亲形象还是特别高大全全心全意为家庭奉献那种)
央视新闻,你知道什么是生育自由吗?
——————
最精彩是妇女节商业广告,性别歧视活教材。
一个家电软文,犯的典型错误是:
「今天妇女节,我们给你想了不用做家务的方式,给你买了家电」
?
可怕的广告内涵:女人全年做家务是正常的,你们过节就男人开恩给你买了个家电,家务你们继续做。
基本上今天所有的促销广告都是这样:女人,让男人来给你买单。
请愉快地被男人圈养哦么么哒。
一个微博广告,说女生节是大好的脱单节日。
歧视单身女性真是中国商家最喜欢做的事情了呢。在催婚催生这件事上一定要跟央媒一条心啊。
————————
高校、媒体、商家,都如此步调一致,用关爱之名行性别歧视之实。
还有更可怕的吗?有。
更可怕的是女人自己主动把自己刻板印象化,传播那些有毒的鸡汤。
「女人优秀会优秀一个家庭,优秀三代人。」
乍一听觉得是很大的褒扬对不对?
仔细品一下:1.女人都要结婚生孩子。 2.要对全家人的教育和素质负责。
男人呢?生完什么都不管了?
还发现一组朋友圈流传的三八节主题图片:
把女人的人生目标定为:找对象、结婚、做家务、儿孙满堂。
还有一种鸡汤,说不上有毒吧,我仍然觉得在“保障女性权益”的日子里跑题了。
一味强调理想的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用一系列排比句鼓吹无所不能的女性,什么“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什么“能喝茶也能喝酒有高跟鞋也有球鞋,特别温柔特别狠”……
女性把这些作为个人生活目标没问题,你想变得更优秀。
但妇女节的主旨是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自由和权益,而不是“只有优秀的女人才能在活下来,平庸没本事的女人活该倒霉”。
虽然现实是优秀的女人得到的自由更多,但这才是可怕之处:那农村的女孩、穷人家的女孩、学习不那么拔尖的女孩……她们怎么办?
“不需要变成精英,也能获得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不是吗?
我们强调女性所有所有的权益,就是希望每一个女性都能不受干扰、不受刻板印象左右而轻松生活。过去男权要求女人顺从柔弱,现在部分女性把自我激励变成全民激励,要求所有女性开足马力往优秀使劲——那女性不喜欢打扮自己不可以吗?没有野心不可以吗?
都可以啊,想过什么日子就去过,才是自由啊。
————————
这所有所有误读都看完了,还是复习一下妇女节的来历吧: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简写IWD),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联合国女权和国际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
该节日是为了纪念在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内衣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
同时,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我最喜欢谷歌的妇女节祝福。
今年谷歌的小短片名字叫“总有一天,我……”采访了世界上13个国家的300多名成年女性和女孩。
她们当中,有想要参加奥运会的泰国女孩
也有想像迈克尔杰克逊一样跳舞的日本小姑娘
最后,不同地方的女性一起说出自己“有一天,我要……”的心愿
谷歌说:女人可以梦想任何事情。
女权即人权。这个社会对女人所有的歧视加在一起只有一件事:不把女人当人看,对女性提出诸多莫名其妙的要求。
歧视女人也是对男人的歧视,他们同样被迫戴上了不能爱美、不能撒娇、不能胆小、不能喜欢男人的枷锁。
即便是一个自认为优秀的男人,歧视女性同样是在歧视自己——女人在长期物化的训练中不会再跟他讲爱情,失去物质和权势的那一刻他就失去了所有。
这对谁都不好。
在3月8日,我只想祝女性都自由。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样子,喝茶或者喝酒,穿高跟鞋或者跑鞋,爱打扮或是不打扮,居家或者远行,强硬或者柔软,胖瘦都好,结婚单身随便,当妈妈或丁克看你喜欢……但不需要成为别人认为的样子;
你,是自由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