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结束后,中国边检为欢送“两会”代表、委员回国,特别开设了专用通道。)
【编者注】微信原文已被和谐。以下内容来自传送门:
微信公号:旧闻评论(ID: jiuwenpinglun)
相关专题:2016年两会
每年的两会是最高规格的大规模政治会议,尽管它们不会真的对现实有直接的影响,但对于做媒体的,两会是时政新闻的重要部分——在一个距现在并不遥远的时期,两会成为媒体竞争的风向标——即使像今年两会这个样子,行或不行,也都有助于观察家的揣测。
如果对政治稍有严肃的底线要求,可能都不会喜欢两会这个样子。实际上,即使是新闻联播的受众群体,也会感觉到两会的程式化枯燥。然而,因为政治索隐遍布我们的日常,不管两会开成什么样总还是可以比较的,它们在帮助索隐的功效上不曾变过。
就像很多人都注意到的那样,俞正声所做的报告可能是两会上一个值得公共讨论的文件。当然,它所说的那些,都已是常识的常识,放在现在的场景下去看,会让人产生悲悯之情,无外乎四个字:何至于此。当然,文件总归有文件的使命,也有它的命运。
许多做法都从侧面证明,本次两会对它自身的公开性有着严密的规划,非常细致地落实。总体上采取的是一种抑制而不是张扬的立场,往回收,对于开放性似乎抱有最严肃的审慎态度。从发言人到代表委员再到总理,都非常克制,这是一个整体印象。
在这种总体偏向无为的状况下,可以观察到两会上的幽明悬殊。一些东西被刻意放大,另一些方面却因为这种放大显得意味深长。最突出的,莫过于本次两会并无“炮声隆隆”之感,处处显出这是相当拘谨的座谈会性质,话语的多样性、烈度及指向与往年大不同。
无论是代表委员,还是媒体放出的讯息,在话语上都很含糊,显现了中文的模糊之美与词不达意的缺陷。给人的感觉是,与会者都巴不得早点散会走人才好,这是一个让入戏与观察者都倍感煎熬的时刻。信息增量到底在哪里?索隐派老手只怕也会无所措手。
外媒的活跃度在历次两会都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本次两会上首先是“外媒”这个主体需要被甄别、考证、辨别真伪,其次是那些真正的“西方主流媒体”也无甚出色表现。也可能是,在获取权威声音、获得确切答复、履行外媒功能诸方面,两会已经被它们放弃了。
这可能预示着一种不甚稳定的传统走到了尽头。这种传统就是,内媒碍于身份不去触碰敏感的内事,而由外媒主动提及,内媒再顺势跟进。很长时间以来,这种两会“传统”都是两会上制造悬念的景观,今年算是没有了,内外媒的默契一夜之间就消失不见。
如此一来,也断绝了像吴小莉之流的成名之路,甚至断绝了女记者必穿红衣以便惹起注意的惯例。经由两会沿袭下来的,对媒体在某些习惯的塑造被瓦解了。今年两会是对媒体的“爆拆”,都市报未获提问机会,显见两会以近似“拆迁”的方式,结束了两会与媒体的“蜜月期”。
在切断了两会与媒体的有机联系后,两会缺少了听见回声的机会,其单向度就很显眼。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两会对常识的唠叨,以及对常识的误解。因为话务量骤减,话语冗余又在倍增,常识在两会的沉浮特别显露出无常的命运感,也是叫人感叹。
现在回头去看,葛剑雄在两会前夕的遭遇及个人声明,隐喻了本次两会的禁忌与取态。与代表性媒体及媒体代表性做法一同消失的,还有葛剑雄所代表的另一方之典型作为——十多年来,它们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东西,一度被命名为两会传统,实际上很脆弱,分分钟遁世而去。
201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