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b02f81gw1f3m3ujaz7sj20p20dwdit

《二十四孝》为什么到处都是自残和自虐?什么样的孝行才能让你脱颖而出?当今时代,如何尽孝才能感动中国?

文|李思楚

从 2009 年开始,“中华慈孝节”,“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当代新二十四孝”不断出现,近年来一些省市也评选了本地的“十大孝子”“孝星”。中国自汉代起就“以孝治天下”,今天重提孝道,正是中华文明正在复兴的标志之一。

37fe4712ce594dec793566aace17c4ea

在古代,朝廷推行孝道,可不只是随便说说的精神鼓励,往往还有配套的物质刺激。被公开旌表的孝子不仅直接受赏,还能终身免税,甚至可以被推举为“孝廉”获得官职。

正因为如此,孝子要被旌表也须经过一套复杂的程序:从民间上报,到州县考察,再到中央评议。朝廷每年的旌表名额有限,清代大约只有 20 人—80 人不等,大约相当于目前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的数量。

这个数字也许可以反映出“孝子”评选竞争之激烈残酷。那么,什么样的孝行会在竞争中胜出?哪种孝子能够得到旌表,成为人生赢家呢?

家门不幸孝子幸

 
孝心多重无法精确衡量,可以衡量的只有事迹。一般来说,家庭太幸福,就没有多少表现孝心的机会。所以,孝子通常都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

贫困是最基本的标准。“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元代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收集了从先秦到唐宋时期的典型孝子事迹,对后世影响很大。《二十四孝》中,特别说明主角家贫的多达 8 人,其他的也明显不富裕。

9350edae66a3a68513ca71e70ba4512a

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年少时家贫,自己采野菜充饥,却跑到百里之外背米回来给父母吃。子路的孝行受到孔子的称赞,说他“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贫困家庭生活总有诸多困难,孝子们尽起孝来自然花样百出。除了卧冰求鱼、割股疗亲的行为艺术,有些孝子不分时间场合的尽孝可能会给父母造成生活不便——晋代吴猛自幼贫寒,夏天没有蚊帐,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母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身上的每一个包都是孝心。

1337908cc58dabc0a720983e8dd97d7f
▍二十四孝童子鉴‧吴猛,歌川国芳 / 画

问题家庭也是孝子故事的惯用背景。年幼丧父或丧母是孝子故事的常见剧情,《二十四孝》中,早年丧父或丧母者高达 13 例,其中母死父续弦者 4 例,早年父母双亡者 2 例。

单亲儿童往往与父亲或母亲相依为命,更容易感动中国。东汉时九岁丧母的黄香,夏天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用身体为父亲暖被子,事迹之突出,在 12 岁时被太守召见,被称为“天下无双”的孝子。

孝子的故事也需要出现合适的反派,通常是邪恶的后妈,如果有同父异母的弟弟搞鬼名堂效果更好,最好亲生父亲都不主持公道,主角的形象才能达到完美。

最典型的是舜。《尚书》中对他家庭的记载是:“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孟子》中的故事更加完整:舜的父亲,继母,同父异母的弟弟联起手来想要谋害他,从火烧到活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舜不但不怪罪他们,还故意赶回家里弹琴,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家人不得不服。

5e7c5ce85f5ea5755f7c344b8de1b9c5
▍唐土廿四孝‧大舜,歌川国芳 / 画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孝行也很有名,他的继母在冬天给两个亲儿子棉衣,却给他穿芦花代替棉花的假棉衣。偶然发现的父亲大怒,要赶走他的继母,闵子骞却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个故事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闵子骞生活的春秋时代,中国还没有棉花。

所以,孝道通常会体现为对后娘忍辱负重,对兄弟们各自忍让。最后必须皆大欢喜,后母幡然悔悟,与孝子抱头痛哭,被气氛感染的读者也不禁落泪。

谁敢比我惨

 
家贫、父母双亡或一方早亡,是普遍现象,朝廷鼓励,行孝者众。到了明清时代,孝行竞赛之激烈,舜的事迹最多只能在村里找到听众,事亲至孝要能上达天听,必须足够惨烈,能为常人所不能为。

最有冲击力的是割股疗亲。可靠文献中最早割股的孝子,是隋代的陈杲仁。他重病的继母需要吃肉,可是正赶上朝廷下令禁屠,情急之下只能割自己的大腿肉给继母充饥。

caf1545feae45a1c4bd2b7fb4e6421f1
▍陈杲卿,南朝陈宗室,隋灭陈后仕隋,为煬帝屡建功勋。煬帝驾崩,遂与沈法兴扣押长官,在小朝廷中官至司徒,终于被不放心的沈法兴毒杀。史称其忠、孝、文、武、信、义、谋、辩为八绝

不过,隋朝割股疗亲只是个例。到了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说“人肉治羸疾”,中唐以后割股疗亲成为普遍现象,并发展到全家集体割股。如宋代严州人徐大发与姐姐徐五娘,分水陈氏三兄弟等,都是同时割股救母的孝子孝女。明代的尹周虎妻子病重,四个孩子“伸臂交缚而相为割”,其中最大的 16 岁,最小的仅 9 岁。

除了同时割,还可以多次割、循环割。清代徽州休宁人汪应铭病重,以后又多次复发,长子汪灏与六子汪晨四次割臂肉、股肉。汪应铭终于不治而死,汪晨也因为多次割臂而致病,七弟汪昂又割臂为兄治疗。汪晨不久后生命垂危,八弟汪昇又截断手指试图救兄。

割股有什么好处?除了博得好名声,最实在的就是免税。

据《新五代史》,孝子们往往割股以规免州县赋役,户部每年发给这些孝子们的免税券不可胜计。中唐以后割股的孝子太多,成为社会问题,韩愈曾著文声讨这类行为——既然古代以孝著称的圣贤都没有割股,割股疗亲自然是错误的。唐末五代时期割股疗亲之流行,鉴于朝廷需要足够的税源,对割股者不再给予优惠政策。于是,以割股为基础衍生出一些更激烈的行为。

83b41715618aff7693f30c1e667ce56c
▍蔡元培曾在书中提到自己“割肉疗亲”的故事,他的三弟蔡元坚在母亲临终前也贡献了一块自己的臂肉

割股的孝子太多,要想脱颖而出只能打别的主意,比如割肝。北宋莱州孝子吕昇父亲失明,他想到肝脏可以明目,遂剖腹取肝和药给父亲吃,此后割肝者日渐增加。

不过,割肝的孝子们细节不够严谨,很快就被有识之士看破。宋徽宗时兖州地方官员王诏上书说:兖州各县呈报上来许多割肝的孝子,验看伤势时发现肋部只有很小一点伤口。

孝子们割股千年,直到清朝才出现逆转——股肉出自下半身,给父母吃是大不敬,所以清朝人只能改为割臂疗亲。成书于清代的《江南通志》记载了 2000 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其中有过割肉(含割肝,剜眼等)疗亲行为的多达 500 个以上。

除了自残,自虐也是常见孝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卧冰求鲤。首创者是东汉末年的王祥,其继母生病,想要吃鲜鱼,可正值寒冬河流结冰,王祥只能跑到冰面上脱掉衣服,用体温融化坚冰,没想到冰层真的裂开,两条鲤鱼从水中跳出,原来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

294c40a0f4c44342ce668cbfdbf20b3c
▍二十四孝童子鉴‧王祥,歌川国芳 / 画

王祥的事迹引起后人纷纷效仿,但清代学者焦循指出,其实王祥并没有“卧冰”。“卧冰求鲤”的最早记录来自《晋阳秋》:“方盛寒冰冻,母欲生鱼,祥解衣将剖冰求之,会有处冰小解,鱼出。”冬月衣服厚重,王祥解衣是为了凿冰而不是“卧冰”。可这样一个误会,启发了许多真的去“卧冰”的孝子。明朝初年,朱元璋还曾特地下诏禁止孝子们卧冰行孝,以免冻死。

不愿自残、自虐的话,还可以杀子、休妻。《二十四孝》中的郭巨,把父亲留下的遗产都分给了两个兄弟,他和妻子给人打工供养母亲。两口子有了孩子,郭巨想到养孩子花费太大,会耽误对母亲行孝,就跑到野外挖坑准备把孩子活埋了。幸运的是他挖坑时得到了一坛黄金,原因当然是上天又看不下去了。

对老婆下手的好处,在于父母双亡后依然能当孝子——《二十四孝》中的丁兰,幼年父母双亡,想要尽孝而不可得,只能用木头雕刻成父母的形象,像侍奉活人一样侍奉木像。有一天他的妻子用针刺木像的手指,竟然流出鲜血。木像见了丁兰,眼中垂泪,丁兰问得实情,赶紧休妻,孝名自然远播。

奇迹和名人效应

 
如果孝心能感动上天,降下奇迹,那么,无须在自己身上动刀或拿老婆孩子开刀,孝心也能广泛传播。

《二十四孝》和正史中,这类感应都非常多。例如三国时的孟宗,父母想要吃竹笋,就跑到竹林里抱着竹子哭泣,竹笋自动生长出来;晋代许孜为父母守墓三年,墓旁种植的松柏被鹿啃食,孝子对天悲叹,次日发现鹿被老虎咬死,放在被啃食的松柏下面。孝子觉得未免太对不起这头鹿,于是把鹿埋在墓侧,次日,老虎在孝子面前以头撞地而死。

2507d431882a9c259f88e914ff61993f
▍在《二十四孝》中排名第三位的孟宗,唐土廿四孝‧孟宗,歌川国芳 / 画

当然,感动上天的难度远大于自残,穿帮的可能性也更大,比如唐代孝子郭纯丧母,每次痛哭就引来一大群乌鸦落在他身旁。朝廷派人亲自查看证明情况属实,为他旌表门闾。后来事情败露,原来郭纯每次痛哭时顺便把饼掰碎撒在地上,引得乌鸦们纷纷前来觅食。可见早在巴甫洛夫发现动物的条件反射前一千多年,聪明的中国人民已经开始利用它为自己服务了。

凡事皆有例外。有时候,你既不需要生在一个倒霉的家,也无须有特别惊悚的举动,甚至不需要祥瑞,也有可能感动中国。前提是你必须有特殊的权力和地位。

比如汉文帝就以“亲口为母亲试药”入选《二十四孝》,高居孝子排行榜第二名,把卖身葬父的董永、埋儿养母的郭巨远远甩在后面——第一名是无论德行、名望都远胜于他的舜帝。

7107552217b8ddb9b9ee92500584e02f
▍唐土廿四孝‧汉文帝,歌川国芳 / 画

如果做不了皇帝,也可以尝试成为名臣或者名士。宋代名士黄庭坚就凭借“亲手为母亲洗刷马桶”的优秀事迹入选《二十四孝》。前述“为父亲扇枕温席”的孝子黄香虽出身贫困家庭却官至太守,他的子孙黄琼、黄琬则做到位极人臣的太尉,黄香因此被广泛宣扬。

如果你暂时还不是一个大人物,最好想办法受到大人物的赏识。比如有机会接触大人物的话,要借机表现自己的孝心。

东汉末年的陆绩曾有幸和四世三公的袁术同席用餐。当时只有六岁的他偷偷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拜别袁术的时候一不小心橘子滚了出来,陆绩急忙解释说:“我的母亲喜欢橘子,我想要带给她吃。”他的解释令袁术感到十分新奇,仅凭一句话就列入《二十四孝》。

bc28f2d42aa57ae76cc55a4a03b6507f
▍不过陆绩的事迹注定了他只能在排行榜上居 23 位。唐土廿四孝‧陆绩,歌川国芳 / 画

即使没有直接接触大人物的机会,也可以考虑住在大人物的附近,你表现出的孝心显然更容易被发现和荐举。

东晋的吴坦之、隐之兄弟两人,居住在官员韩康伯母亲殷氏家附近,他们丧母时的痛哭不仅令路人落泪,也令殷氏动容。殷氏对韩康伯说:“你如果掌管选举,一定要照顾这两个孝子。”后来韩康伯果然做了吏部尚书,而吴隐之立刻被举荐和重用,官至广州刺史。

把握时代脉搏

 
既然孝道是朝廷推广的,哪种行为算值得肯定的孝道,哪种不算,解释权自然在中央。

先秦时代儒家宣扬的孝道,允许孝子反抗君主的命令。《韩非子》中,有一个鲁国人跟随国君上战场,每次都临阵脱逃,孔子询问他,他说:“我家有年老的父亲,如果我死了谁来养活他呢?”孔子认为他很孝顺,就把此人推荐给国君。韩非讽刺道:“由此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到了汉代,儒家意识形态经过精心改造,孝子们无法“忠孝难两全”,必须善于处理二者之间的平衡。前述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就非常善于在权力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身之道——汉献帝时坚决不出仕,直到曹丕称帝才步入仕途,随着司马氏一步步对曹氏夺权,官也越做越大。

不过,在紧跟司马昭的同时,他也不忘为横遭杀戮的旧主曹髦哭泣。虽然在讨伐司马昭的敌人时毫不犹豫,却能做到不向加封晋王的司马昭跪拜。激烈的权力斗争中,他始终稳坐三公的位置,并且保持了高洁的名声。

与王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他年长一些的孔融。孔融幼年让梨的故事至今传颂不休,他丧父时哀悴过度需要搀扶才能站立,因此也以孝行闻名于州郡。但他言行激烈令曹操无法容忍,终于被诛杀。曹操杀孔融后给出了义正词严的解释:“有人听到祢衡转述孔融的话,说父母对子女没有恩德,这种伤天害理的不孝之徒早就应该杀掉了。”

c2b02f81gw1f3m3w9fisnj20hs0980ue

如果孝子能够在忠于朝廷以外的其他方面,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比如教化邻里,感化盗贼,自然也能为自己加分。《宋书》里的孝子郭原平,为了亲手给去世的父亲营造坟墓,向专门修墓的工匠学了一手本领,居丧完毕以后又为穷苦乡亲修墓。他出售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总是主动报一个过低的价格,故意让买家感到过意不去而主动抬高买价。

南齐时的孝子萧叡明,除了自己尽孝以外,还见不得他人不孝。听说有一个叫朱绪的不孝之子被母亲诅咒而死,他气愤得好几天吃不下饭。他打听到朱绪尸体的所在之处,打算砍上几刀以解心头之恨,转念一想这样做可能会玷污他的刀,于是作罢。

当然,不同的皇帝,对同一种孝行的态度可能会截然不同。郭巨因为埋儿而受到称颂,但朱元璋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把杀子者决杖一百,遣戍海南。此后杀子孝亲即使不治罪,通常也不会获得朝廷奖赏。

一个朝代的早晚期,对孝行的奖励也有差异。台湾学者邱仲麟研究了明清两代民间割股疗亲的现象,指出:明初与清初对割股疗亲的孝子一般不予旌表,或通过特恩的方式奖励极少数人。但明代嘉靖以后,清代道光以后,就对割股疗亲的孝子大量旌表。也许一个王朝走下坡路的时候,会更需要孝子们来维护纲纪。

c2b02f81gw1f3m42rxke0j20jy0fv7am
▍邱仲麟《不孝之孝——隋唐以来割股疗亲现象的社会史考察》,台北:《新史学》第六卷第一期

皇帝胃口各有不同,但专制王朝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态度不变。重视孝道的传统到了 1949 年后才被扭转。建国之初由于重视阶级斗争,亲不亲,阶级分,所以鼓励各种年轻人与家庭划清界限:做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是不行的,大义灭亲则更加可取。

近些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复兴日期临近,以及国家改口强调养老还是要靠自己,孝道逐渐升温。

在当代,值得提倡的孝行有哪些?一些流行于古代的孝道已经过时——文化程度的提高与科学的普及让人们不再相信祥瑞,医疗水平的进步使捐肾代替了割股。但有些传统的孝子元素,如贫寒出身、问题家庭等依然吃香。

当然,最大的孝是孝顺国家。

c2b02f81gw1f3m42l2b4ij20x40dmw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