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都曾遭遇这样的情形:批评一个人工作太差劲,如表演不力、教学不力、执政不力,对方反唇相讥:“有本事你来试试!”也许还不待批评对象开口,旁观者便叫道:“你说他不行,你行你上啊!”“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ibi!”大有皇帝不急太监急之势。
就我所见,“你说他不行,你行你上啊”最流行的地方,应是在体育论坛。球迷也许是这世上代入感最强的一个群体,他们为所喜欢的球员与所钟爱的球队辩护,心情之激切,情感之投入,往往无所不用其极。如果有人批评他这一方的球队或球员,除了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之外,他们还惯用一种反击策略:“你说他不行,你行你上啊!”
以此为主题,常有诗作诞生,一般这么开头:“球王尽力了,输球不怪他。场场一对五,队友路人甲。”
这么结尾:“胜败平常事,得失本一家。你说他不行,你行你上啊!”
此言不知诞生于何时,一直风行至今,无可匹敌。以至常见人求助:怎么破?当辩护者以“你说他不行,你行你上啊”为武器进行反击,批评者往往张口结舌,不知所措。难道无法上阵,就不能批评球员么,只能赞美,抑或无奈沉默?
其实答案正潜藏于这十个字之间。“你说他不行”,批评是一种“说”,或者说,是一种言论;“你行你上啊”,反击者则转换概念,把论题转移到“上”,即一种行动。这一转换,直接摧毁了批评的边界,不仅是对批评者的苛责,更是对批评本身的颠覆。正常的批评,讲究以观念战胜观念,“你行你上啊”则以反观念的姿态,把批评者拖入无赖的泥沼。
想必有人会说,批评也是一种行动。然而这里的“行动”,更多指批评的外在一面,与批评所达成的社会效应。就其实质而言,批评只是一种言论,一种话语和观念,与行动泾渭分明,不可混为一谈。借用一个经典的说法,批评是“批判的武器”,行动则属“武器的批判”。再借用一个流行说法,吾国有一流派,曰“口炮党”,但闻其名,便知不是什么好词,不过在我看来,没有哪个词语,比“口炮”更能呈现批评的本相。
可以把批评理解为一种介入,然而批评者的姿态,恰恰在于旁观,所谓隔岸观火,指手画脚,纵使你对此十分不满、不屑,斥责批评者“吹毛求疵”、“冷眼旁观”、“站着说话不腰疼”,怀有一种“看客的冷漠”,但是谁也没有理由,没有资格,要求批评者必须站在此岸的熊熊火中来立论发言。你可以要求批评者对其批评对象生出一种“了解之同情”,不过了解也好,同情也罢,都只是代入,而非真正的进入。
有时则连代入都不必。譬如批评政府的决策,我们并无必要代入政府的立场,只须基于公民的本位,遵照公民的意识,直言无讳;甚至并无必要具备“了解之同情”,对公权力的批评,好比一根鞭子,刺多一点,抽得狠一点,未必是坏事。此时,批评者的代入感越强,“为君分忧”的心情越重,批评的效果便可能越弱。
诚然,批评需要“了解之同情”,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对一些专业领域,倘若认知不足,造诣不深,批评则将隔靴搔痒,流于表面,贻笑大方。然而你不能因为批评者的浅薄和狭隘,便强求他挑起批评对象的担,干起批评对象的活,甚至剥夺他批评的自由:批评球员技术不精,批评者未必要上球场;批评厨子刀工粗糙,批评者未必要下厨房;批评国家元首能力平庸,批评者未必要执掌一国权柄……批评恰恰是“说”而且是“说他不行”的自由,“上”既不是它的前提,更非目的。说到底,“你说他不行,你行你上啊”涉嫌偷换议题,转移视线,严重违背了说理的逻辑,作为一种批评误区,毋宁是一种理屈词穷的表现,这背后,则隐藏了一副胡搅蛮缠的无赖嘴脸。
那么,能不能用一句话破解“你说他不行,你行你上啊”的无赖逻辑呢?有人答:
“我评论电冰箱,难道还得学会制冷吗?”
2015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