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一统六合后,中土的商人就失去了相对独立性,要当商人,没有红顶是不行的,没有权力豢养,也是行不通的。无论是造币铸钱的邓通,还是富可敌国的沈万三,一纸诏令,既可以从不名一文到荣华富贵,也可以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人生境遇反差之大,都在龙椅上的那位主子一念之间。前面的不谈了,聊下晚清的事,毕竟清宫大戏是本朝热点。

晚清政府也还是想变革求新的,江山风雨飘摇中,再不长点本事,满族的天下可要保不住了。两次鸦片战争加上长毛之乱,让朝廷尝尽内外交困的滋味,于是有人提出师夷之技以制夷,洋务运动随之兴起。在这种新的格局下迅速催生一批不同以往的大商人,比如胡雪岩大人。

胡雪岩幼年家贫,可他聪明啊,人情世故练达,政治触觉尤其灵敏,太平天国爆发祸乱东南时,胡雪岩的官场合伙人杭州巡抚王有龄城破殉国。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当时兵饷已欠近五个月,令他苦恼无比。胡雪岩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在战争环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内筹齐十万石粮食的任务,得到了左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从此一飞冲天,在实业和金融领域皆有斩获,背靠左大人,小胡同志还荣赏老佛爷钦赐的黄马褂,真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成为当时首富。

胡雪岩迅速崛起是借官府的力,当然就免不了牵扯进官场旋涡。在这个不能保护私产的社会,谁又是安全的?李鸿章和左宗棠虽都是洋务派人士,却一直处在明争暗斗之中。李鸿章深知,要想扳倒左宗棠必须先搞掉他的白手套胡雪岩,这也是李鸿章集团的内部共识:“倒左必先倒胡”。

李鸿章的心腹,另一位红顶商人盛宣怀是倒胡主力。他亲自导演一出商业谍战大片,先是策划给胡雪岩囤货,继而让胡雪岩的资金被套牢,紧接着以李鸿章的名义要求上海道台邵友濂推迟还胡雪岩的借款,遂即通过电报网络截获金融流动情报,制造负面舆论引发挤兑。随着资金链的断裂,胡雪岩经营的商业帝国在短短的时间内轰然倒塌。1885年7月27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死,同年11月,胡雪岩在杭州病死,所幸他死的时机还不错,因为随后捉拿胡雪岩的圣旨就到杭州了。

盛宣怀可不是省油的灯,他总揽着电报、轮船、铁路、银行、矿业和各种事业,如日中天。与胡雪岩的私人企业不同,这些都是国有企业。当然他也身家无数,后来盛宣怀做的两件事彻底的改变了中国的轨迹。一,在他和李鸿章的鼓动下,整个东南的督抚们与外国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避免卷入与列强的战争中,此后,地方军阀时代的种子从此埋下。二,他建议将川汉、粤汉各省自己花钱修的铁路收回国有,引发了全国性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中,湖北新军镇压四川的同志军起义,由此湖北空虚,触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又是辛亥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又让清政府丢了江山。

这就像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一个推一个,推向盛宣怀本人都难以想象的结局。这对盛宣怀并非坏事,民国5年(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病逝,直到如今,盛家的声势依然显赫,香港亚洲电视执行董事盛品儒,就是盛宣怀第四子盛恩颐的孙子。

所以所谓官商,官能制商,商亦反制,影响朝局甚至政局。满清虽然不堪,但有一点还算是优势,满清有最高统治者——皇帝。左李相争,怎么争也还有个界限,有个最终的仲裁—朝廷,输赢的结果除了最后引发保路运动算个意外,其余还算在框架内进行。试着推演一下,假设,满清并无皇帝,只有首席大学士李鸿章,和次辅左宗棠,以及各位黄带子红带子勋贵,这个斗争会怎么个演绎法?

国有国法,暗地下的贪腐人人都在搞,那是无妨的,但揭出来就要命,左李这些大人物,哪里能自己去要钱要物,私人需要的钱是不多的,但要做事就需要资源,所以各人有各人的钱袋子,白手套——也是理所当然,胡雪岩是左宗棠的白手套,盛宣怀就是李鸿章的白手套。各位朝廷勋贵大人,也各有各的手套,有的手套还不是一家单用,是大家合用,白手套自己也有心思,毕竟是人不是物品,难道还不晓得为自己筹谋取利自保?

但政治斗争一来,极容易以反腐作为突破口,要走这个套路,肯定要打掉对手的白手套,并且防止自己的白手套被对手捉去,人在自己手里,要他说什么,还不是一句话?胡雪岩假如没死,落到李鸿章手里,要什么口供没有?反过来也一样,盛宣怀落到左宗棠手上,李鸿章怕也就朝不保夕了。所以白手套们平日风光,顶着首富的名头锦衣玉食,遇到政治大风暴时,那也真是战战兢兢,如坐针毡,年也未必过的好。

再推演一步,胡雪岩跑了,跑到大不列颠去了,反身再咬李鸿章,怎么办?那黄带子大人们的白手套就更紧张了,为了防止这种事再次发生,怎么也是要先下手为强的,管你盛宣怀还是盛宣坏,不仅左宗棠要拿你,李鸿章为了自保也是要拿的。拿来拿去,这好戏不就开演了嘛!

不知道胡雪岩盛宣怀,有什么办法可以自保。在我看来,除非大清不在,否则盛宣怀们,是怎么都难有好结局了。这就是,一当手套无归路,从此萧郎是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