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当然好
但我们活着不就是要说话吗?

今天是世界新闻自由日,也是NGOCN微信号“改版”的日子(其实之前已经把微信名由GiveNGOA5改成NGOCN君,拖延症所致,并未“正式告知”)。

“世界在沉默,我们有话说”。这是我们新的slogan,我们不仅有话要说,而且还要说得更响。

越沉默,越要说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世界在沉默”这句话似乎有些滑稽,明明都“吵死了”,还沉默个鬼?

是的,在明星出轨时、在性话题下、在以“女大学生”为标题的新闻里,可以有百万浏览量、几万条留言、占据你一整周的朋友圈。

当大部分的信息都在追小部分的娱乐化热点时,就连大媒体也难让严肃议题排入网络议程,“自闭症少年之死”只在网络“热”了两天——不及“白百何出轨”热度的一半。至于背后那只“不让说”的大手,又把一部分的议题挡在公众视野外。

不少公共议题正处在“沉默的荒原”上,挂着“不让说”和“没人看”的“警告”——告诫大家不要踩进吃力不讨好的坑。

我们固然一点也不清高,巴不得天天都有“十万加”,但如果只追着热点跑,那么公共讨论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少,也丧失了我们存在的价值。

NGOCN是民间公益组织,初衷即为草根组织、边缘社群发声,并试图探索社会问题的因由,记录民间组织和个人如何通过行动,来解决问题以及促成进步。

“不可爱”的严肃议题不是必然和互联网、年轻受众相斥,我们的工作就是寻找适应新媒体传播的叙述形式,为读者提供可靠、易读、有价值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会设置更多互动环节促成对话,创作可视化作品让内容不仅有料,而且有趣,增强议题的深耕力度,做追踪式的长期关注,也将推出一系列的专栏和专题、开拓线下活动、写作小组等等。我们坚信,深度内容和公共讨论仍大有可为。

民间立场并非“不专业”

“翻转”和“打脸”是最近的流行词,网络热点本身就充满情感倾向、甚至捕风捉影,这样一来二往的“情绪化互打”,读者变了看戏的观众,而自媒体的形象和可信度也在这过程中消磨。

有人说,公众号自身的局限注定它不能产出多有价值的内容,而现实中,我们根本没有多少渠道选择的余地。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追随流行的公众号成功学,不走情绪化、观点先行的路径,力求提供有增量的内容、贴近事实的分析。

“民间、进步、负责任”是NGOCN的价值观。我们看到社会本身就是话语失衡的,权钱的所有者能轻松地成为偶像、推销自己经过精细包装的观点,就算没有听众,他们仍可以买下街道的橱窗作广告;而草根人群的权益和声音则难被听见,更不用说长期被污名的边缘群体了。

民间立场,一边是监督权钱的所有者,一边是发出草根的声音。

但民间立场并不意味着偏颇、不专业,正如专业也不意味着话语垄断,传媒的“专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概念,需要不断修正和更新,在新媒体时代,专业性更不该成为打击民间记录者的理由。

草根媒体的研究者Dan Gillmor,总结出“公民新闻”的原则:凡事以事实为依归、真诚与透明、开放并愿意改错与修正、重视过程与对话等等。

我们对此深以为然,事实才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和开展公共讨论的前提,而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无人能提供百分百的真相,更值得做的是开放透明,促成对话。这些都依托于我们的执行流程和讨论机制的设定。

一条“黑路”走到尾

现在,传媒环境也变得愈加复杂:
传媒行业一片哀鸣,限制性的规条接踵而来,自媒体市场火热,内容创业甚嚣尘上,但不景气和娱乐化的环境,催生出以非营利组织运作的小众网媒,竭力摆脱资本影响,做真正的“公器”。

这个环境已经不能以好坏概论,而真实的世界本就如此复杂,该如何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活下去,并且记录它,其实我们也没有答案。

我们和大多数人一样,草根、无力、彷徨、恐惧、焦虑,但又不肯认命、渴望改变,即使已有的路明明都堵上了,还执念再试一次。

这条路从来不好走,也许未来会更难走,这篇文章,其实也是立一个flag:走下去。

理想主义,还在路上

加个好友,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