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房奴”、“车奴”之后,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孩奴”,它描述的是那些因为孩子的生活、教育成本而倍受压力的父母。这一词汇的出现也暗示着,在中国,养孩子已经成为了一件高成本的事。

当然,这种高成本不只是在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父母,同样承担着这样的压力。

近日,汇丰银行(HSBC)对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显示,从小学到大学,父母在孩子身上的平均教育支出达到了4.4万美金(约合30万人民币)。在这份排名中,除了阿联酋和美国,位居前列的基本都是华人为主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父母们以13.2万美金的教育支出位列第一,新加坡、台湾和大陆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排到了第三、第五和第六。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也被列入了这些父母的考量范围内,他们中的五分之二表示会考虑把孩子送到国外念大学,对大陆和香港的父母来说,这样的比例更是高达54%和53%。

如果要送孩子出国,去哪个国家好呢?在被调查家长的眼中,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成为孩子出国留学的首选目的地,比例分别为47%,40%和39%。众所周知,这些国家的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的。不论翻开哪一份全球大学排行榜,前200名中都随处可见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

除了资金投入和准备送孩子出国念书,为了孩子将来的成功,82%的父母甚至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根据汇丰的调查,有31%的父母表示他们已经失去了个人的时间;还有25%的人放弃或者大量减少了个人娱乐活动或节假日,在香港和大陆,这样的比例更是达到了37%和33%。

被称为“家教大国”的新加坡有一个词叫“kiasui”,它来源于福建方言,意思是“怕输”。由于竞争压力大,这种“怕输”的文化深入到新加坡人的骨髓之中。从小家长们就紧盯着孩子的分数,课后为了不让孩子落于人后,还花钱给他们报各种辅导班。

除了重视分数和课外补课,两岸三地的父母还不忘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来提高竞争力。大量的课外投入也成为拉高家庭平均教育支出的主要原因。此外,北上广的许多父母还愿意花大价钱购买选学区房,因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这份调查中,中国的被访父母主要来自以珠三角为代表的的大中城市,多为经济水平良好的中产及以上家庭。对教育的焦虑和重视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向上比,他们怕自己的孩子输不起;同时,在社会上升渠道很少的情况下,对孩子教育的投资至少可以让他们保持在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而不是向下滑落。

电视剧《小别离》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100名,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了。”这段话或许太过绝对,但的确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声。

尤其对寒门子弟而言,投资教育是最有可能让个体跨越阶层障碍的“撑杆”,甚至是他们唯一可以改变命远的方法。然而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今天,教育阶层也愈加固化。在大中城市的家庭纠结孩子去英国还是美国留学的时候,贫困农村的孩子,可能已经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养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