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志飞
有一次我在旁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老师讲述着马克思的生平。突然我听见旁边的学弟说了一句:“马克思棒棒哒。”
马克思为什么“棒棒哒”?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思考。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人生因为奋斗而美丽。马克思的奋斗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马克思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就树立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理想,这样的口号在我们90后听来貌似有点假。但是,正如钟君老师所说,马克思把这种高调唱成了高尚,这种精神不得不让我们敬佩和学习。马克思的终身奋斗之路从此开始。
大学时期,他废寝忘食地读书,甚至还把身体搞垮了(飞哥友情提示要劳逸结合,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他对历史学、法学和哲学的研究到了着迷的地步,进步法学家甘斯给他的评语是“极为勤勉”。因此,他23岁已经是哲学博士,天了噜,这是什么概念?23岁是我们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的年纪。
反正在同龄阶段,飞哥是远远不如马克思的。比我们能力强的人都这么拼,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拼?
与在象牙塔时期相比,马克思步入社会后更加关注现实问题。1842年10月,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作为主编的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抨击普鲁士政府的黑暗统治。
此后,他和恩格斯合作了两部影响力极大的著作—《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前一部主要是批判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时期唯心主义的哲学著作,后一部书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看后一本书的书名,大家可能觉得“意识形态”这个词语很熟悉。
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观念集合。现在很多人一谈到意识形态就与爱国洗脑划等号。在这里,我不禁要反问一句: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爱,何以称其为人?更有甚者认为美国是个民主国家,不讲究意识形态。那我就呵呵了。
我暂且不谈美国的文化产品中(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渗透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大家看下面的对话就可以明白一切(洪博培是美国前驻华大使)。
Jon Huntsman(洪博培,竞选人):
…… So what should we be doing?We should be reaching out to our allies and constituencies within China. They`re called the young people. They`re called the internet generation。 There are 500 million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我们应该在中国境内团结我们的盟友和支持者,他们是年轻人,是新兴的互联网一代。在中国,互联网用户有5亿(2011年统计结果)之多。
Scott Pelley(主持人): And Governor, we`re going to have to——
Jon Huntsman: And 80 million bloggers. And they are bringing about change, the likes of which is gonna take China down.
接上(目前在中国5亿互联网用户中)有8000万博主,他们带来的变化足以扳倒中国。
看到了上述言论大家都会明白,美国当局想通过给我们青年人输出意识形态,继而借助我们的力量来 take China down(扳倒中国)。
我来打个恰当的比方。37年前,小中(中国)和小美(美国)因为某个契机成为了朋友。小中一直想维护这段友谊,而小美不但不珍惜这段感情,居然还想通过小中的家里人来扳倒小中。请问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到马克思的奋斗历史当中来。在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对无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848年马克思彪炳千古的《共产党宣言》问世,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随后在伦敦的流亡岁月中,虽然过着拮据的生活,但是他依然奋斗不止。他把解放全人类的梦想诉诸笔端,在大英博物馆奋笔疾书,铸就了对当今世界依然有参考价值的《资本论》。
说个题外话,作为马克思的迷弟,我专门委托英国留学的同学到大英博物馆实地参观,其实博物馆里并没有马克思的脚印。但这并不影响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脚步,因为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是唯物主义所要求的嘛。
研究了晚年马克思的奋斗史,我觉得更“因却斯挺”。
这个时候的他坚定地说:“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运用相关原理时,不能教条的使用,尤其是不能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泥沼。按照套路来说,大师在老年时期一般都会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对自己的体系进行修补,以便流传后世。
在中国,这种做法也符合“三不朽”中立言的要求。然而,马克思在晚年把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历史学和人类学。
《历史学笔记》凝结了马克思晚年研究世界历史的成果。马克思在这份手稿中按编年顺序摘录了公元前1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各国的政治历史事件。
《人类学笔记》则包含马克思对人类早期社会的研究,它由以下各本书的摘要和评论组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所有制及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梅恩的《古代法制史演讲录》、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此外,马克思晚年对农业化学、地质学、生物学和数学等学科进行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还把《论微分》一文送给了正在写《自然辩证法》的恩格斯。
奋斗一时不难,像马克思这样奋斗一世的那简直是难上加难。我想正是因为他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所以才支撑着他奋斗一生吧。现在的90后很困惑,经常问飞哥关于择业、学习的相关问题。我觉得只要搞清楚一个源头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那就是为什么要奋斗?
奋斗是为了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现在奋斗,是为了以后有更多的选择。从现在开始,努力读书,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勤于参加社会实践,为以后的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从现在开始,努力工作,把自己的工作落实落细,不再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未来的生活将会是一片阳光。
如果现在不奋斗,可能以后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我的一个高中女同学,早早地结婚了,嫁给了一名商人做全职太太。我记得她当时说:“我负责貌美如花,他负责赚钱养家。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后来老公生意失败,仅存的一点钱都不够一家人的开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她当初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全靠老公,结局应该会大大不同。
我们自身的奋斗,不是为了和别人攀比,而是只有经历过奋斗的人生,我们才能体会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只有经历过奋斗的人生,我们才会有同理心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理解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是多么的不容易。
奋斗是为了给父母更好的生活。90后的我们绝大部分是成年人,有些甚至已经工作三、四年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就应该有最基本的担当。
奋斗的意义,就是为了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我们不在,父母吃饭已经成为了一种将就;我们不在,父母谈的最多的话题依然是我们和他们以前相处的场景;我们不在,父母心心念念的依旧是一年三节的到来。“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想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父母已经把我们养大成人,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奋斗去拼搏,给父母更好的生活。只有奋斗过了,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才能有资本去解决他们所遇见的困难。
奋斗是为了自己祖国的强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的周恩来掷地有声地说道。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在校园的读好书,在工作的踏实工作,这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每一个人默默耕耘,都是在一点一点为壮大我们的祖国做出贡献。
说千道万,不如实干。
90后,为了做“棒棒哒”的自己,
向马克思学习那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学习!
全中国的90后青年奋斗起来!
(作者简介:彭志飞,男,外号“飞哥”。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暖男一枚。爱阅读,爱旅行,爱生活,爱热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