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热情已经减退?咄咄逼人的中资收购潮依然是“过眼烟云”?最近公布的一项报告却让人无法完全得出这样的结论。

德国企业前飘扬着中国国旗;《德国之声》相关视频报道截图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在德国投资创下历史新高?这取决于怎么“看”数据。

首先,根据咨询公司安永(EY)近日发布报告,2017年中国在德国参与54项企业并购或入股,总金额接近137亿美元,比中资大举进军的2016年还增长了10亿美元,确实创下历史纪录。

但是,如果看看并购企业数量,就会发现,少于最高峰的2016年(68项),与“历史最佳”还有一定距离。

不过,再纵向对比之前的数据,2017年的54次并购虽然少于2016年,但是却高于其他年份,从这个角度而言,2017年中企在德国的“胃口”似乎也没有那么差。

而且,相比之下,中企2017年在欧洲的总投资额大幅下滑,从2016年的858亿美元下降到576亿美元,减少三分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企在德国可谓“逆流而上”。

德国工商大会(DIHK) 也认为,这“基本上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该协会主席史伟哲(Eric Schweitzer)对《新奥斯纳布吕克报》表示,通过大量的在德投资,中国“对德国的富裕也作出贡献”。因此他对于双边经贸往来日益平衡表示欢迎,这样双方也可以更为平等地展开讨论。

高峰之后的低谷

但毋庸讳言的事实是,中国企业在德国并购相比2016年声势差了许多。2016年,中国企业大举海外扩张,而德国成为最受青睐的采购地点。这一年中资企业在德国并购案达到68件,比前一年增长74%,投资额为126亿美元。

但是,安永公司2016年的总结报告就曾指出,中资涌入德国主要体现在2016年上半年,到了下半年趋势就有所放缓。

当时中资企业的主要收购或入股对象是高科技企业或大型金融机构。前者比如美的收购以制造工业机器人闻名的库卡集团,后者的代表便是海航成为德意志银行最大股东。

中国人对于高科技企业的青睐并非毫无来由,咨询公司毕马威(PWC)专家黑克(Thomas Heck)对法新社分析称:“一般而言,中国人希望通过收购开辟新的市场,与新的客户建立联系,当然也是希望获得新的技术。”

但2017年,中国企业的收购战略出现了变化,投资对象更趋多元化,近日有关中资计划收购服装连锁集团C&A的消息,似乎就是一次这样的尝试。

安全与就业:西方的忧虑

这一变化与政治经济大环境的转变息息相关。不但是德国,更是在中国。就德国乃至欧美整体而言,对于中资企业收购行为加强监管的呼声一再高涨,尤其是在中资表现最为活跃的2016年。围绕库卡以及半导体设备生产商爱思强收购案的争议,让不少人对中资“入侵”具备战略意义的关键行业产生警惕心理。

另外,也有人担心中国企业收购后可能造成德国就业岗位流失。而事实上,被中资收购的德国照明企业欧司朗(Osram)旗下朗德万斯(Ledvance)就削减了1300个工作岗位。库卡在奥格斯堡的工厂也宣布裁员250人,高达雇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尽管库卡高层强调,此次裁员与美的入主没有关系。但德国汉斯-伯克勒基金会的经济学家埃莫斯(Oliver Emos)表示,令人怀疑的是,如果不是背后有中国投资者,库卡是否还会做出裁员的决定。而就在这些裁员消息公布之前所做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汉斯-伯克勒基金会还曾对中国企业在德投资作出基本积极正面的评价。

此外,在中国的外国企业也抱怨称,中国在国外大举收购的同时,却在国内严格限制外商投资。这一发展趋势的最新例子便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通过法案,加强对于外国投资的监管,目标直指中资企业。
在诸多不利环境下,中资海外收购有所“收敛”,似乎不应该是令人意外的事情。

十九大的影响

尽管如此,许多经济学者及业内人士却认为,造成中资企业对外投资总体低迷的主要原因依然来自于中国内部。

首先,中国企业往往跟随着“政治指挥棒”进行投资。2015年,北京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其中重点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和机器人茶叶,以及交通物流、能源生产和农业领域。于是,中国企业在国外扩张的主要战场也集中在这几个方向。毕马威公司的黑克表示:“谁要是紧跟政治风向,他所提出的收购申请就更有机会得到批准。”

但是,至少在10月份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前,中国的政治风向却并不那么明朗。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于是形成了“收购潮”回落的现象。

此外,中国政府2016年先后出台的多项措施,都被视为“控制企业海外扩张”的信号,其中包括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制、严格海外收购申批等等。安永公司中国事务专家孙艺对德国之声表示,由于中方加强监管,德国卖方为了防止交易失败,也对中国买家提出了更高的保证金要去。“这笔钱必须先存入一家德国银行,或者有银行提出担保。一些交易就因为这个原因而令人遗憾地失败了,”安永公司中国事务专家孙轶对德国之声表示。

绕道香港

北京政府2016年年底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新政”也直接体影响了交易资金的走向。孙轶表示,虽然中国企业对德国投资的金额创造历史记录,但其中大部分重量级投资全都来自设址香港的金融投资者,而非直接来自中国内地企业。其原因无非是,香港没有受到资本流动管制的影响。

德国墨卡托中国问题研究所的最新“中国经济趋势分析报告”中也持类似观点,但同时指出,中国政府虽然加强了相应监管程序,但“事关重大的战略性投资并没有受到这些措施的影响”。

换言之,中国企业在海外“买买买”的粗放投资时代也许已经告一段落,今后在掏钱之前会更加“精挑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