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介声

 

中国多年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以评定国民行为强化管制,现有具体进展。近期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宣布「特定严重失信者」搭乘火车或飞机等权益将受限,5月1日即将实施。

此信评制度佈局已久,中国国务院早在2003年之中共16届三中全会确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向,2006年「十一五」规划加速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关注信贷、纳税、履约、产品质量信用。2012年则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

如今这项「社会信用体系」引用国际金融机构信评概念,基本源于2014年中国国务院公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此政策将于2020年总结试验,全面实施。纲要指出影响社会信用的行为主要有三类,包括商业行为、社会行为与网路言论。

「社会信用体系」依据犯罪桉底、金融资讯、网路言论、社交情况等评分,低分者将受罚,已在部分区域与企业测试。据统计截至三月已累计900多万人将被限制购买机票、300多万人将被限制购买火车票、6000多家企业将被限制融资。

此外,也包括违反金融合约、网路言论、重大税收违法、社保缴费不实、罚款逾期未缴,或法院立桉失信等等。社会信用体系涉及广泛且不甚透明,任何人不小心就可能被列入黑名单,甚至拖欠信用卡费或水电费都会留下纪录。

D级者将丧失社会救助权利

中国有些地方几年前便实施社会信用分级制度,据悉江苏省某县自2010年就开始实施,基本分为1000分,「国家级表彰」加100分,「见义勇为」加10分,「不奉养老人」减50分,「受到党严重警告」减30分。每年结算分数,划分ABCD四级,A级者在入学就业、社会救助等可获优惠,D级者会被否决考察与某些证照资格,丧失社会救助权利。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曾经要求八家巨型民营企业开发其社会信评系统准备徵信,并在全中国试点推广,包括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以及腾讯徵信。芝麻信用率先推出五项标准的信评,包括身分特质、行为偏好、人脉关係、信用历史、履约能力。信评涉及数据演算,规则複杂且模煳,结合高速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慧以及辨识监控技术,已经超过金融徵信原则。

德国乌兹堡大学汉学教授Björn Alpermann长期关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去年底在《德国之声》的採访中指出,此系统在中国许多城市试行两年以来,涉及民众大都觉得事不关己,也未引起具体反对的政治意识。然而,对于不管来自企业或者政府的信评,民众普遍不清楚评估指标,对于透露个资也显得不安。概括而言,显示政府与民间之间社会信用感强烈不足,国家据此进行全面监控与制裁所衍生的恐怖景象不难想像,中国甚至有能力将此系统技术外销给有兴趣的各国政府与企业。

中国透过资讯整合的管制能力令人忧心,例如此社会信用体系权力极大,副作用强,犹如「社会控制体系」,而成熟度却令人质疑,为避免各级政府滥权累积民怨,应该受到公开监督制衡。连中共环球系的官方媒体亦发现,竟有年仅两岁的女童被列入黑名单,只是因为父亲欠债。而一旦被打入黑名单,则犹如次等公民,政府不会预先通知,也无法申诉。

利用此系统协助短期维稳

本系统短期或许能协助维稳,实则可能累积更多民怨,不利中共权力基础。其恶化之极致是,在标准模煳、欠缺严谨规范以及制衡机制下,中国每个人民、每家公司都将依循中共一言堂的标准,被硬贴上社会信用等级的标籤,甚至外籍人士与外商都难以避免。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组织冲突与草根抗议活动持续不断,例如早在2004年中共公安部资料显示当年全中国立桉抗争事件超过7万4千多起,参与抗议者光是农民就多达3百万人。此外,2016年仅前几大知名抗议活动每起动辄数万人,涉及全中国包括广东、江西、江苏、湖北、陝西、黑龙江、河南、云南、北京等超过30个省级地区,内容包括退伍军人、计程司机、教师、矿工、反核废、反垃圾厂、金融诈骗、大学减招、土地强徵、环境污染…动员之速、范围之广、冲突之烈,在网路串联助威下规模迅速升级。

中共长期筹备如此高成本的社会信用体系,显示社会暗潮汹涌的力道已让中共当局憷目惊心,政经压力爆锅的时刻是否逐渐逼近?中国如何运用科技极权应对?值得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并且绸缪因应之方。

※作者为管顾公司与趋势论坛创办人/曾任网路与投资高管

 

相关阅读:

端传媒 | 中国大数据四问:官商民集体狂欢的背后,“数据利维坦”正在降临?

 德国之声 | 专访:社会信用体系成”国家全面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