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在校庆大会上念错字的当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段文字:“我也有好多字不认识,不过,若要在重要场合念稿子,会提前预习,遇到不认识的,查字典或者问人,绝不会把一个一百二的生日变成大家的笑谈。”
“鸿浩”成笑柄,微信平台遍布各种嘲讽与失望,北大和校长可谓颜面丢失。一个错字的风头盖过精英荟萃的盛会,生日过成这副狼狈样,估计是北大史上第一次。这已经不是一个读错字的问题,而是一个错别字引发的舆情危机。
此次舆情如此汹涌,我想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一点不用细说,因为你是北大和北大的校长。爱之深也会恨之切,期望有多高失望就可能有多大。
第二点不能细说,校庆之前发生在北大的事情,已惹了众怒。你堂堂大校长,这时候竟然念错字,“脱颖而出”做靶子,众人岂能轻易放过?
北大校长遭此群殴,我觉得不算委屈。你不是一般的公众人物,一举一动,兹事体大。假设,他在此前传递给公众的,是一个爱护学生、敢于保护学生的长辈形象,念错字后就不会让舆论如此哗然,定会有很多人理解他、爱护他。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看北大校长道歉之举措。
道歉刚出,网上一片叫好,大有一封公开信扭转乾坤之势。以北大校长地位之尊,不沉默、不狡辩、不回避,而是主动公开道歉,承认自己的无知或失误,承认“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难能可贵,值得点赞!要知道,尽管最高领导人强调,“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要一刻不耽误地改”,但官僚系统依然盛行死不认错之歪风。所以,北大林校长诚恳道歉,打动不少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写道:愚蠢的人只会在犯错时,尽力地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进行申辩,而一个主动承认错误的人,却能让自己出类拔萃,并给人一种尊贵和品德高尚的感觉。
在念错字的第二天,林校长就向北大学生发布公开道歉信,这个应对速度应该说不慢。他迈出了危机公关的正确的第一步:及时而勇敢的承认错误。
承认错误越早,所受伤害越小。
为林校长鼓完掌后,再冷静下来细读这封公开信,会发现情况不妙。从第三段开始的文字,不但无法平息舆论之火,反而会火上加油,或再点燃一堆火。
危机公关切忌火上浇油。自己写稿的林校长,是疏忽了还是什么原因?
比如,他谈及文革期间的求学经历,更像是把导致自己文字功底不好的责任,推给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基础教育,同时又暴露出他在持续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很难想象,从文革结束至今,林同学、林博士、林教授、林院长、林校长,身份不断变化、地位不断提升,就是从未见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
面对危机,敢于道歉还不够,还需要真诚的自我反省,也就是更多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强调其他客观原因,容易给人推卸责任之感。
比如,他说,“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这些话,有广告之嫌,有卖弄之嫌,此为道歉之大忌。
你刚说了自己的文字功底确实不好,紧接着就提到出了一本“希望大家了解的”书,这是什么意思?是要表达我书都写得出念错个把字又算什么吗?我相信林校长不是这样,但他却提供了被人如此解读的可能。
还有“重要讲话”这一说,也容易招致反感,如果改成“在重要场合的讲话”,就好了。
比如,“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对这句话,我还是借用经济学家马光远先生的话来评价吧:“唉,这见识,比读错字更让人失望。”
如果林校长在写完这封道歉信后,找来几位得力人士,请他们一起仔细推敲每一句话,从不同读者的角度预判每一句话可能引起的反应,再虚心修改,效果就不会是这样了。看来,林校长两日之内犯了同一个失误,不管是面对校庆的讲话稿还是面对给学生的公开信,都重视不够或过于自信。
总之,北大校长主动道歉,可贵、可赞;但在道歉过程中,又火上浇油,可惜,可叹。看过一本谈危机公关的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危机像座山,不要把它变成珠穆朗玛峰。”谨以此话,送给危机四伏的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