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电影纪录片《刘晓波——反抗北京的人》在柏林首映。 (吴亦桐 摄)

2019年5月22日,电影纪录片《刘晓波——反抗北京的人》在柏林首映。电影导演哈斯基(Pierre Haski)(右)德法电视台策划人穆勒(Philippe Muller)(左)与观众互动 。 (吴亦桐 摄)

2019年5月22日《刘晓波——反抗北京的人》片段中,刘晓波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与学生并肩而战。 (吴亦桐翻摄刘晓波纪录片)

德国批准两名港独人士难民庇护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已故异见作家刘晓波的纪录片,亦同时在德国首映。影片追溯刘晓波参加八九学运、发起《零八宪章》等历程。导演哈斯基表示,在六四30周年到来之际,希望这部影片能够传回中国境内。 (吴亦桐 / 程文 报道)

德国时间周三(22日)晚间,德法公共电视台(ARTE)与无国界记者德国办公室在柏林联合主办了纪录片《刘晓波——反抗北京的人》(Liu Xiaobo – L’homme qui a défié Pékin)首映式。这亦是该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首映。

该片制作人和导演哈斯基(Pierre Haski)、无国界记者德国办公室负责人米尔(Christian Mihr)、德国电视台策划人穆勒(Philippe Muller)等参加了首映仪式并与观众对话。

该纪录片展示了已故的中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政治和精神遗产,涵盖刘晓波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小阳春时代赴美访学,毅然回国参与「八九学运」、到发起《零八宪章》、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直至去世的整个过程。电影在很多重要的场景里,用一把「空椅子」贯穿始终,隐喻刘晓波的个人命运及整个国家的集体命运。

影片从1989年「六四事件」的枪声开始,片中大篇幅使用「八九学运」天安门广场运动中的资料片段,包括当时的中共高层邓小平、赵紫阳等角力和中共出动军队、坦克镇压的历史片段。刘晓波被捕后被指控为「黑手」。 2008年,刘晓波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外媒采访时,他说总得有人为选择付出巨大的代价。

纪录片还采访了包括徐友渔、夏业良、滕彪、余杰等《零八宪章》的参与者以及刘晓波生前故交,透过他们的回忆让刘晓波的知识分子形象更加丰满。

哈斯基为法国资深媒体人,他向本台表示,刘晓波的名字在中国鲜为人知,因为中国政府已经尽其所能将他从人们的集体记忆中抹去。他选择拍这部片子,不仅是因为刘晓波的勇气和道,还有其知识、思想的深度和独立坚定的价值观,他从未北京专制政府低头。

前学运领袖吾尔开希向本台回顾,八九学运开始后,正在美国访学的刘晓波于当年4月22日飞回北京,并马上与天安门广场的学生并肩而战,刘晓波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导师。

吾尔开希说︰他还是以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无论是在发动《零八宪章》,还是参与各种活动的方式来继续他在八九年的精神。刘晓波说只要六四的事情一天得不到公正的解决,他就会以此作为执志。

另一位纪录片中的被采访嘉宾、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前会长贝岭也向本台表示,刘晓波已成为中国反对历史上最重要的象征。

贝岭说︰刘晓波是第一个在囚禁的刑期内过世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的牢也是代表八九六四的那一代、1989年后民间的反对运动承受了牢狱,所以他成了我们未来反对运动历史上和未来中国民主化里面最重要的象征。

旅美法学学者滕彪强调,刘晓波对中国社会深刻的分析、和平非暴力主张,他的八九情结,他给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留下在深厚的遗产。

滕彪说︰刘晓波对中国不断深入的思考,让他形成了非常成熟稳健的思想,他一直坚持非暴力抗争,这是非常可贵的;他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专制政府,这是中国社会非常需要的;还有就是他对八九年天安门屠杀念念不忘。在刘晓波去年快两周年的时候,希望全世界不要遗忘刘晓波的精神遗产。

该片在英国和台湾的上映时间为5月30日。导演哈斯基希望这部片子能够传回北京和中国其他地方,他说这是对抗遗忘之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