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唐映紅

昨天,美国《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通过慎密的深入调查,把臭名昭著的《北美留学生日报》吊起来打,详见《起底北美留学生日报如何收取“智商税”:全靠编故事》。

这家由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投资的北美留学生日报,据说在北京雇了30人,在纽约雇 15人。在创办人林果宇的指使下靠捏造、夸大、歪曲来吸引流量,而这又迎合了那些其实根本无法英语阅读却又留学北美并且大概率拿不到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图中左边站立的男子就是北美留学生日报的主编林果宇。

我在两年前就曾经写过文章来批评北美留学生日报的龌龊做派,《不赞美就不“爱国”?批评就是“辱华”?北美小编你赢了》。由于发文的“晒爱思PsyEyes”于去年阵亡,下面将2017年5月23日发过的旧文再发一次。

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礼上一位来自中国的毕业生Shuping Yang被选为学生代表上台演讲致言的视频在网络引起热议,而且是以“辱华”的噱头来传播和热议的。

我找来演讲视频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演讲的小姑娘讲得还不错。从新鲜的空气,讲到自由的社会,虽然讲得很浅显,但也不离谱。Yang是一个很优秀毕业生,她不仅被选为学生代表,最关键的是,在马里兰大学读书使她真正地成长了,而不是越读越糊涂。我愿为她点个赞。

昨天,一个名为“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微信公号率先报道了这件事,题目为《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我在美国吸到的空气都是甜的》,文章并且总结了演讲的两个要点:

1、中国的空气肮脏不堪,而美国“fresh and sweet”的空气好到令她无比惊讶。

2、中国没有democracy,只有在美国她才体会到什么是democracy和自由,在美国她可以想说啥说啥,想做啥做啥。

北美的小编总结得倒也没差,可这跟“辱华”有个屁关系。Yang的演讲没有赞美中国,而是批评了中国。不赞美就不“爱国”?批评就是”辱华“?别扯犊子了,在我看来,她爱她的祖国才会批评,不爱连批评的兴趣都没有。

这位小编文中举例说,“纽约每天空气弥漫的尿骚味”,意思是中国有污染,可美国也有污染。拜托,“尿骚味”跟小编居住的区域有关吧,就算是“尿骚味”,那也不会覆盖半个美国爆表吧!这就好比你家里有人病入膏肓,你却在叨叨邻居大妈昨天还打了个喷嚏,想证明什么?

小编文中还说,“难道我们还听到美国人问我们‘为什么不留辫子’?‘中国人是不是还吃不起肉?’‘你在中国没见过汽车吧’?”。小编到底与怎样的美国人交道?以至于会被问到这些问题?当下就算是住陕北小镇的爱国青年都知道,中国在其他国家的大多数民众眼中就一超级大国形象,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小编竟然还混迹在被问中国人吃得起肉不的堆里,这都哪跟哪呀!?

靠!一个沉浸在积贫积弱“东亚病夫”幻想中的小编,一个混迹在“尿骚味”中的小编,然后就觉着Shuping Yang的演讲“辱华”了,你怎么不上天呀!整个就一二流子形象嘛。


据说就是这位“北美留学生日报”的编辑炮制了“涉嫌辱华”。

一个二流子形象的“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小编,给马里兰大学选为毕业生代表的Yang贴上“辱华”的标签。他只是要大家“谴责”一下就好,不要转化为“网络暴力”,他当然知道以国内传播为主的“北美留学生日报”公号贴的“辱华”标签,成功把一次平常的演讲煽成了风暴,Shuping Yang的微博被辱骂的留言淹没;Yang也不得不公开“道歉”。


北美小编,你赢了!

下面是Shuping Yang的完整演演讲辞的中文稿(小世儿译)。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和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也很感激,能向马里兰大学2017届的毕业生们讲话。

常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来马里兰大学?

我总是回答,因为这里有新鲜的空气。

五年前,当我走出从中国启程的飞机,离开达拉斯航站楼,我准备好要拿出一只口罩戴上,我总共带了五只口罩。但当我第一次闻到美国的空气,我放下了口罩。

这里的空气如此甜美、清新,而且有些莫名的奢侈。

我很惊讶。在我成长的中国城市,每当我外出时我都必须戴上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

但是,当我呼吸到机场外空气的那一瞬间,我感受了到自由。

我的眼镜上不再有雾,我的呼吸不再困难,压抑感也不复存在。

每一次呼吸都是一种愉悦。此时此刻,我站在这里,也不禁回忆起那种自由的感觉。

在马里兰大学,我马上又感受到另外一种新鲜空气,它使我永远心存感激,那就是言论自由的新鲜空气。

来美国之前,我在历史课上学到过《独立宣言》的内容,但是那些字眼,生命、自由、对幸福的追求等概念,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含义。

我只是在死记硬背,为了拿到高分。

对我而言,这些词听起来如此陌生,如此抽象,如此“舶来”,直到我来到了马里兰大学。

我才理解,在美国,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是神圣的。

在马里兰,我每天都受到鼓励,去表达我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我可以挑战我导师的观点,甚至可以在网上点评教授。

但是有一件事给我带来的文化冲击是最大的,就是我观看学校排演戏剧《暮光:洛杉矶》的经历。

《暮光》是由安娜·迪佛·史密斯所著的一部剧作(注:安娜·迪佛·史密斯,美国马里兰人,剧作家、演员,代表作《费城故事》曾被排成电影),讲的是1992年的洛杉矶暴乱。

这次暴乱,始于四位警察,他们在拘捕过程中殴打了罗德尼·金,整个过程被录像记录,而法庭宣判这些警察无罪。(注:1992年洛杉矶暴乱,导火线为该年4月29日当地陪审团宣判四名被控“使用过当武力”的警察无罪释放,导致上千名对此判决不满的非裔与拉丁裔上街抗议,最终引发一连串暴动,波及包括亚裔–特别是居于城中的韩裔–在内的各社群。事件本身为三名欧洲裔白人警察和一名拉丁裔白人警察殴打涉嫌交通违规的一名黑人罗德尼·金。根据事后统计,整起暴乱造成各方约1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并有约53人于暴动中死亡,数千人受轻重伤)

整整六天,市民们走上街头,城市陷入混乱。

在《暮光》中,学生演员们公开讨论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

我被震惊了。我从未想过这些话题可以被公开讨论。

这部剧作是我在政治叙事上的第一次体验,它让观众们辩证思考。

我一直都有热切的,想要讲述这类故事的愿望。但是,我以前一直深信只有当权者才有叙事权力,只有当权者才能定义真相。

但是,在深入马里兰大学多元的学生社群过程中,我接触到各种各样、迥然不同的对于真相的视角。

我很快意识到,在这里,我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

我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你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我们的声音是可以被听到的。

公民参与不仅是政治家的任务。我目睹了我的同学们在华盛顿街头的游行,见证了他们在总统选举中投票,以及为支持各种事业举办的募捐活动。

我看到了每一个人都有权参与,并为改变发声。

以前,我以为,个体的参与并不能带来改变。但马里兰的学生们,我们就是在这么做的!

一起吧!我们可以推动社会变得更公正、开放与和平。

2017届的同学们,我们就要从一个重视人文学科,培养我们辩证思考、关心与感受他人的学校毕业了。

我们学到了许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已经准备好去面对社会上的挑战。

我们当中有些人会读研深造,有些人会进入职场,有些人会开始全新的探索旅程。

但不管我们会做什么,请记住,民主和言论自由都不应该被视作是理所应当的。

民主和言论自由就像新鲜空气,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自由是氧气,自由是热情,自由就是爱本身。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过:自由是一种选择,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在今日和明日做出的选择。

我们都是自己人生下一章节的剧作家。我们一起,可以书写人类的历史。

我的朋友们,请尽情享受新鲜的空气,永远别让它被夺走。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