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怎样知道什么是可信的?我们又真的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如何获取真正重要的新闻?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如此重要?《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今天要为你推荐的,是一本新闻学著作——《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作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是美国的两位资深记者。在这本书中,他们为普通公民提供了一套新闻消费指南。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哲学家密尔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自由》中,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表达正确思想的自由,还应包括表达错误思想的自由。在真理与谬误的自由市场中,真理会最终胜出。
假如密尔生活在今天,只用刷上一个小时社交媒体,他将不得不承认,真理并不总是能够战胜谬误。朋友圈养生谣言、政治阴谋论、某些网站里带有倾向性的报道、自媒体上未经核实的消息,这些都和真理无关,却一再在信息竞争中,赢得为数众多的大众的注意力。因为,真理和谬误,往往处在一种不公平不充分的竞争状态中。相较密尔生活的印刷时代,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让这一现象暴露得更为彻底,也让问题的解决变得更为急迫。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在重塑我们的生活和公众的角色。现在是信息最多的时代,事实真相反而更难被看到。在大众传媒时代,传统新闻媒体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为我们筛选、排列每天的重要新闻。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渠道不再被垄断,信息数量剧增,新闻和其他信息的边界日益模糊,信息传播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井然有序。在本书作者看来:最为根本的变化在于,辨别真假的责任更多地落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肩上,我们越来越多地需要自己从相互竞争的信源中过滤信息。
《真相》,作者:比尔·科瓦奇 汤姆·罗森斯蒂尔,译者:陆佳怡 孙志刚,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3月
掌握新闻消费技能,在这个时代至关重要。本书的两位作者,将 “新闻素养”的核心内容,总结为一套“怀疑性认知方法”,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六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自己所接触的是什么内容。是新闻还是宣传?还是广告?不同的信息,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不同类型的新闻,也拥有各自潜在的准则和动机。
在确定了自己接触的是什么内容之后,第二步,就是识别这篇新闻报道是否完整。什么是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简单说,它应该包括五个要素: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
第三步是评估信源。首先要明确信源是谁,其次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他们。例如,专家,是很多媒体喜欢采用的信源类型,但并非所有专家的话都值得采信。应该考虑到的是,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资格,评论相关的新闻事件。更加需要警惕的是,他们与新闻事件本身是否利益相关,是否能够不偏不倚。不乏一些情况,专家只是被用来说服和操纵受众的工具。
评估信源之后,第四步,是评估证据。也就是说,在阅读新闻时,不仅要看到它呈现了什么样的事实,还要弄清它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检验事实的证据。
第五步,判断媒体是如何处理证据的,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的解释。如果是精心挑选证据,再用它来证明预先的观点,这样的报道显然是具有倾向性的。这类报道中,经常会存在一种“恶人谬论”,他们会把某个群体描述为坏人,认为人们之所以做某些事是因为他们本质上就是坏人。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会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它们关注真实具体的人,并试图呈现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第六步,思考我们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如何找到真正重要的新闻?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发现并关注那些始终出色的、值得信任的品牌媒体和个人。
以上就是“怀疑性认知”六步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复杂,让人疑心普通公众是否有耐心去使用这一方法来阅读新闻。这是这个时代,每个人所面临的挑战——当信息的控制权部分地让渡给个人时,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并学会使用这种权力。
我们生活在各种因素共同塑造的信息环境中,也生活在自己的认知偏见和惰性中。问题的核心在于,如果我们漠视真相,就无法逃脱被谎言和虚假信息操纵的命运。
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所指出的:当我们的自主权在被以各种方式削弱时,独立和批判的思考,抵御虚假和欺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作者丨甘甜甜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薛京宁
CDS档案 | 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