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蹦迪班长 老妈蹄花

 

一、时代的眼泪

那些被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共同拥有的记忆,为什么会被人遗忘?

曾经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要么是过去太久自然就忘了,要么是有不可抗力在进行掩盖。

但最近我却发现,许多没有过去太久,也没被禁止提及的亲身经历,留下的痕迹却日渐模糊,甚至会让后来人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过。

比如刷微博冲浪时,我曾遇到这样的疑问,看上去像是来自一位未成年人:

原来没有B站的时候,你们怎么看新番的啊?

图片来源:游研社

与这个问题偶遇时,我又一次感叹“时代的眼泪”总是说来就来。

本以为,那些每天晚上6点打开电视就能看到《圣斗士星矢》《七龙珠》《美少女战士》《足球小将》《灌篮高手》《神龙斗士》等等动画片的日子,不过是刚刚过去的昨天。

曾经,打开电视就追番

但这些在当年如同阳光、空气、水一般的日常,从75后到90后都曾经历过的快乐时光,却不存在于如今孩子的记忆里。

假如没有网络,那现在的孩子们确实无法看到日本动画片——电视不播,即便家里有DVD,也是吃灰的千禧古董。

所以他们有“当年怎么追番”的疑问,也就不奇怪了。

而这个“时代眼泪”之所以产生,源自2006年的一纸文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

通知规定:

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00~20:00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

从这以后,境外动画片先是从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纷纷消失,最后连非黄金时段也几乎看不到了。

当然,国外动画并没有就此倒下。在网络视频平台崛起之前,它们以VCD、DVD、盗版光碟、BT种子的半地下状态顽强生存,不过这是题外话。

以前小时候常去的音像店售卖的《数码宝贝》盗版光碟

与境外动画“决裂”之后,国产动画再也不用面对“外敌”的竞争,迅速垄断全国电视台。

如今,距离那一纸文件的下发已经过去了14年。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这个时间长度堪称“漫长”。

那么在这14年里登陆电视平台的国产动画,能不能称得上是孩子们的优质精神食粮?

有没有诞生足以匹敌国外动画的佳作?

又是否出现了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

我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不就是给小孩子看的动画吗”,何必如此当真。

但我不想让这些问题稀里糊涂地就过去。

身为看着动画片长大的一代人,我深知在自己童年、少年时的许多喜怒哀乐,许多痴迷的经历,甚至现在依然珍视的记忆,都是动画给的。

动画是最早影响一个人的事物,幼年时代的审美与智力发展都深受其影响。特别是对那些成长在资讯不发达地区,家长又没有心思引导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最常看的动画就是电视动画。

就凭这一点,动画就不可能不重要。

“不就是个动画吗”这种轻蔑论调,早该被我们这代人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更关键的是,如果连我们这代人都不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恐怕就更没有人在乎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

二、低幼的胜利与全年龄的落败

那么,以绝大多数作品为观察样本的话,“闭关”之后的国产电视动画呈现着怎样创作取向?

如果只能用两个字来回答,我的答案是:低幼。

要是可以再加两个字,那就是全面低幼。

以2020年7月30日为例,把CCTV少儿频道、金鹰卡通、BTV卡酷少儿三大主流少儿电视台播出的全部动画拼成一张图片的话,画风是这样的——

根据电视猫节目表,按播出顺序制作

一目了然,这些在一天24小时里统治全中国电视台的动画片,拥有的相同点是:都是为12岁以下儿童制作的低幼向作品。

而这样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十几年。

全国电视平台被低幼动画“一统江湖”,这并不是所有中国动画人想看到的结局。

许多动画人也曾为摆脱内容上的低幼倾向,付出过真诚的努力。

可为何偏偏成了这个样子?

因为那些给大龄孩子、青春期少年看的动画,在中国的电视平台上实在是太难生存下去了。

所谓的全年龄动画之路太过艰辛,如今回忆起来,满眼都是挫折与遗憾。

其中最令95后、00后们意难平的作品,当数《虹猫蓝兔七侠传》。

正是在广电下发禁令的2006年,这部大型武侠动画片在800家电视台同步上映,迅速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同名图书的销量,短短数月就超过1500万册。

虹猫蓝兔的漫画

自90年代以后,国产动画从未有过这样堪称现象级的表现。

如果说数据是冰冷的,那么这部动画留给一代少年的记忆则是鲜活的。

“七剑合璧”成为当年男孩子们的流行口头禅。每个小学附近的小卖店里,动画的周边玩具也卖得特别红火。

当年小卖部里最红火的玩具之一

如此受人喜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部动画构筑了一个迷人、热血、充满正邪对立的武侠世界。

以往的国产经典动画,往往重视美术而忽略剧情,在表达上多是道德灌输,美学成就高而文学成就弱。而《虹猫蓝兔七侠传》却一改这个传统。

创作团队十分注重剧情创作,只是编剧就多达12人。甚至请来余华挂名文学顾问。

故事上,它讲述武林江湖之中的恩恩怨怨,世态炎凉,情节跌宕。角色塑造上,它不再非黑即白,每个人物都有其成长、转变的过程,性格饱满。

大反派黑心虎的儿子黑小虎这个角色,

承载着创作团队对人性的辩证展现

多年以后谈到这部动画时,一些95后将其比作动画版金庸。这种说法固然是带着个人情怀的赞誉,但却并不算是过分抬高。

在台词和场景设计上,七侠传也将中国元素运用得十分出彩,一看就是出自东方。

看上去,国产电视动画终于再一次诞生了可以比肩黑猫警长、葫芦娃、舒克贝塔这些前辈的经典角色。

然而,就在虹猫蓝兔与邪恶势力做着热血战斗的时候,电视之外的不可抗力却险些将他们的热血浇灭。

2007年2月26日晚8时30分,守候在电视机前的小“虹蓝”迷们没有看到《虹蓝》第90集的播出——少儿频道在播出第89集后,突然决定停播该片。

当时的媒体报道

停播原因,据传是因为家长联名举报有“色情、暴力与粗口”、“武侠动画还见血,具有性暗示”…

自由撰稿人刘书宏在天涯发帖呼吁禁播虹猫蓝兔

 

所谓的“血腥场面”

所谓的“性暗示”

至于真实原因,官方从未正面给出回应。

尽管经过整改后得以复播,但这起风波却是对国产动画进行“全年龄探索”的一记重挫。

那时正是国产动画进行市场转型的关键时刻,掏出重金制作动画的资本方,必然要考虑作品是否安全,是否能够得到回报。

《虹猫蓝兔七侠传》的遭遇,必然会让资本对“全年龄”三个字望而却步。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翻出《虹猫蓝兔七侠传》官方海报,发现它的上沿留着这么一句话,如今看来令人唏嘘——

“探索中国成人卡通之路”。

如果我们再将目光往前回望,会发现跌倒在“全年龄卡通”这条路上的中国动画,远远不止虹猫蓝兔。

比如开播于2001年的《我为歌狂》。

这部动画讲述的乐队、青春两大主题,在国产动画的历史进程中是具有开拓性的。

角色设定也不再是二头身的Q版造型,而是身高腿长,衣着时尚的城市青年。

史上第一次,终于有一部国产动画不再是为幼儿创作,而是青少年。

从制作水准来评价,这部动画当然存在被人诟病的地方,比如画面粗糙,剧情上也存在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但它无疑是中国青春题材动画迈出的第一步,理应是个全新的开始。

在豆瓣依旧维持着8.2高分

然而,少年们以为的开始,却成了结束。

这部动画从一开始,就充满着青春期的叛逆,表达着少年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爱好的坚持与追求:

主角楚天歌和盖世爱为了改变早操陈词滥调一般的音乐,将学校早操的音乐换成了流行音乐,于是他们的乐队之路开始了。

挑战早操这种规训青少年身体的流程化仪式,无疑是叛逆的

这样挑战世俗规训的热血故事,无疑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

但在现实的环境里,没人在乎青少年真正喜欢什么,没人理会那些成长中必然会产生的心理和情绪,却只担心他们会被带坏

动画刚一播出,广电总局就收到大量信件,指责《我为歌狂》教唆青少年早恋。最终,这部青春题材的动画被勒令从电视台撤播。

五年以后,《虹猫蓝兔七侠传》尽管在角色设定上没有走青春路线,但它在剧情与人设上的“越界”,也让它照样被停播。

两部动画的遭遇,以惨痛的遭遇证明“全年龄”动画的探索之路,在中国的电视平台上是有多么艰难。

资本不会跟政策和金钱过不去。

既然”全年龄”在电视平台充满风险,那干脆就只投资低幼的好了。

于是,自06年至今的14年里,在电视平台上登场过的非低幼向动画,一只手都能数过来。眼下更是接近全面消失。

《秦时明月》是这些年里为数不多的登陆过电视平台的非低幼动画

所以有今天这个局面,我们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而即便是低龄向的作品,也不是绝对安全。比如喜羊羊、熊出没系列也都在早期面临过争议,历经整改后,人物设定更加“无害化”。

就连喜羊羊也在早期因“涉及暴力”而面临整改

最近几年,院线大屏幕已经涌现好几部精品国产动画。可这也并未让动画人在电视平台的创作空间变得更为宽松。

比如前段时间,《菲梦少女2》遭遇的举报就堪称一次迷惑行为:角色染发、穿着花里胡哨。

尽管湖南广电已经立场坚定地表明,该动画没有提倡染发,没有价值取向的问题。但还是第一时间下架停播,进行整改。

我们依然看不到国产电视动画能够取得突破的希望。

“闭关”14年,中国电视动画已彻底成为低幼的代名词。

至于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并不在中国电视的考虑范围,

早在2004年,一位14岁的少年作家吴子尤在自己的书中写到:

“很少有人给我们这种儿童到青年过渡时期的人准备什么,听歌我们得和大学生们挤,看书看电视就更缺乏针对我们这一年龄段的作品。少儿频道该改名叫幼儿频道。”

已故作家吴子尤

他在写完这段话后没两年就因病去世,年仅16岁。

而吴子尤当年的疑问,恐怕也停留在一些顽固分子心底——

他们经历过90年代电视动画的“百花齐放”,并对其念念不忘,因此期待着电视动画的文艺复兴。

除此之外,没人再想质疑什么。

仿佛中国电视自第一天播动画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也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

归根结底还是新裤子唱的那一句话:没有文化的人,他不会伤心。

三、如此抵御文化入侵

聊完低幼向作品为何会一统江湖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作品本身。

画风上低幼,当然不等于低水平。比如《哆啦A梦》《猫和老鼠》是让成年人也会沉浸其中的优秀作品。

那么这些年的国产低幼,是否能够为小孩子们带去正向启迪,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更多的美好想象?

恐怕许多作品,并不会让你对此抱有乐观态度。

只需要看看这些作品的角色、场景,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山寨味。

其中的“杰作”代表,当数由少儿频道出品的五十二集“大型国产动画”《大嘴巴嘟嘟》。

在这部动画的宣传海报上,写着一行颇有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口号:

一部真正关注现代儿童成长的原创精品。

可如果你耐下性子看下几集,你会觉得这部“原创”作品和《蜡笔小新》有着无数尴尬的雷同。

除了不好色之外,这位嘟嘟小朋友就是一位汉化版的小新。

可创作团队却一再否认:我们都是原创,形象和场景都很本土化。

然而在动画里,随处可见配有小院子的二层小楼,街道规划也是常见的日本风,而非中国的。

就连分镜都懒得自己设计,直接1:1复刻。

不过论制作水平,这部2007年的动画在帧数上还不如1999年的《蜡笔小新》。

跟早期的Flash动画比,也强不到哪里去。

B站UP主@白云要吃糖制作的对比视频

这样的黑色幽默,在国产动画身上一再上演。

比如光是看到《高铁侠》的名字,就足以让不少看过《铁胆火车侠》的观众哑然失笑,甚至会怀疑这是不是高级黑。

跟《大嘴巴嘟嘟》的制作团队一样,《高铁侠》的团队也对抄袭一事进行了否认三连:

“这个项目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第二个关于高铁的动画;

我们注册了商标,申请了版权保护;

高铁时速是每小时300-350公里,而火车是达不到这个速度的。”

然后也跟前辈一样,被一张又一张复刻画面实锤。地图不换,数字不改,连饭团都一样。

图片来源:《解读中国动画同质化现象》,作者陈虓

坐在高铁里吃饭团,跟坐在火车里吃饭团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我为歌狂》《虹猫蓝兔七侠传》这对难兄难弟,他们选择的全年龄卡通之路是孤独而充满荆棘的。

那么山寨国外动画的这条路则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拥堵至极。

这条通天大道上的许多作品,都能找到它的国外亲戚。

2009年的《心灵之窗》与2007年的《秒速5厘米》——

图片来源:《解读中国动画同质化现象》

2010年的《雷速登闪电冲线》与1998年的《四驱兄弟》——

2012年的《小猫啦啦》与2004年的《甜甜私房猫》——

2013年的《疯狂小糖》与1999年的《海绵宝宝》——

2015年的《汽车人总动员》与2011年的《赛车总动员2》——

2016年的《钢铁小龙侠》与1997年的《海贼王》——

想当年对国外动画搬出“一纸禁令”的时候,专家们提到了一个很高尚的理由:抵御文化入侵。

结果给国外动画都赶跑以后,就给孩子们看山寨国外的?

难道换了身衣服的“假洋鬼子”就不算文化入侵了?

一部又一部打着“国产”旗号的假洋鬼子作品证明了一个道理:

驱逐境外动画看似是扶持国产动画,但实践起来却让那些不堪一击的垃圾躲过公平竞争与观众筛选,堂而皇之地登上电视这个宝贵平台。

“闭关”政策,催生出往往并不是精品,而是精神污染。

四、骗补催生的群魔乱舞

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国动画太穷了,山寨也好,模仿也罢,都是必然要经历的发展阶段。

那么钱就能拯救动画吗?

且看问世于2010年,声称耗资2100万的巨作——《雷锋的故事》。

在这部神奇的作品里,你可以看到——

走位比UFO还令地球人看不明白的飞机:

会伸出翅膀Say Hi,轻松蹂躏日本鬼子的真·战斗鸡:

突破了牛顿定律,可以自动吸附在肩膀的反重力烟袋锅:

好歹也是在少儿频道播过的作品,但这画面水准,恐怕连动画系大学生的本科毕设都可以轻松吊打。

当然了,如果按照邪典的标准去看这部作品,那就毫不违和了。

要是有人说,《雷锋的故事》跟《血狮》是同一批人马打造的作品,我是觉察不出任何违和的。

曾经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号称自己是“中国版命令与征服”的神奇游戏《血狮》

如此邪典的画面,确定不会给孩子们留下心理阴影?

这部不是邪典却胜似邪典的神奇作品,出自春秋动漫之手。

面对种种质疑,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庞宝春给出了很有风度的回应,彰显出极强的心理素质:

“我们做成3D是因为觉得这样更真实,吸引人,前前后后我们已经花进去2000多万了。”

不得不说,庞董事长挺幽默的,还是黑色那种。

从制作团队的名单来看,这堪称中国动画史上的“庞氏骗局”

多年以后网友们再次提及这部作品的时候,也不乏拥有宽容美德的人士,说以当时的条件,《雷锋的故事》制作水准还可以了。

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是记性不好,要么是年龄太小。自以为客观,却离事实偏了十万八千里。

不用与同时期的《秦时明月》《蓝猫龙骑团》相比。

实际上早在90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3D电视动画比如《玩具之家》和《神龙卫士》,画面水准依然高于《雷锋的故事》。

诞生于1995-1997年间的《玩具之家》

1998年的《神龙卫士》

而《雷锋的故事》这个雷人作品的诞生,背后有着如大跃进一般的疯狂背景。

2010年,广电总局设立了少儿精品发展专项资金及国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了对国产动画的补贴力度。

各地对这个政策纷纷响应。比如深圳规定,在副省级以上电视台播出,2D动画补贴500元/分钟,3D动画补贴1000元/分钟;在央视播出补贴翻倍。

如果一集动画片按20分钟计算,能够获得的补贴就是1万到2万。

乍一看,这对中国动画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毕竟商品社会,有钱赚就能推动生产力。

然而这个政策却存在一个巨大问题:只规定了数量和平台,却没有对动画质量提出要求。

实施起来,只要动画能在电视平台播出,就能拿到政府补贴。而且能播出的时间越长,拿到的补贴就越多。

至于质量如何,观众爱不爱看,甚至后续收入都不重要,只要能上电视就行。

这样的投机心态,让中国动画行业陷入到一个野蛮无序的混乱时代。

电视屏幕上,一大批粗制滥造,动辄上百集的流水线动画群魔乱舞,侵入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里。

各地的动漫产业园里,一大批纯粹为骗补贴的动漫公司在全国各地涌现。

巨大的利益,也催生了钱与权之间的暗箱交易。

2010年,《半岛都市报》报道:少儿频道的《动漫星空》,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动画公司领取“补贴”的平台。

《动漫星空》是针对各地的补贴政策增设的栏目,免费播出方式让栏目的审查过程相对会容易一些。

动画片免费播出,意味着动画制作方没有收益。但依然有人趋之若鹜,理由就是各地方的奖励“丰厚”。

此外还有许多电视台,遭到动漫公司老板的私底下抱怨,片子送过去后免费播都无人要,反而要付费,甚至要给些私人好处。

为天真孩子们创作的动漫产业,却藏着说不清的腐败。

当年我总是惊叹国产动画的长度,几百集是经常事儿,个别的甚至可以做数千集。

是动画本身的世界观太宏大,堪比《权力的游戏》吗? 

结果是我想多了。其实就是钱闹的。

前面提到的山寨作品,低劣作品能在电视上播出,到底是为啥,答案尽在不言中。

也正是在2010年,中国动画拿出了一个惊人的成绩:产量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画大国。

但质量与水准是否超过了日本?

看看那些年的部分代表作,大家自行判断吧。

至于我,在那些年的电视动画脸上,只看到了两个字:捞钱。

而那些进了他们腰包的补贴,归根结底都是纳税人的真金白银。

这种充斥蝇营狗苟的乱象,直到2014年才随之平息。原因也很简单——各地的补贴力度在那一年锐减。

而那年的动画片产量也急剧下跌,全国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2310小时,同比下降32.31%。

泡沫碎了,才知谁在裸奔。

一个本是大力扶持国产动画的政策,最终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一地鸡毛。

回顾这段历史时,资本逐利的面目固然可憎,

上电视的动画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核”

但更让我愤怒的是某些“不可抗力的双重标准:

你们对《我为歌狂》《虹猫蓝兔七侠传》的举报处理、停播措施不是挺严的吗?恨不得拿着放大镜一帧一帧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孩子的成长负责到了极点。

怎么到了这些山寨、骗补的动画身上,你们却变得无比宽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它们在电视平台横行,污染孩子的精神世界?

一部豆瓣达到9.5分的诚意之作,在当年却遭遇停播风波

而连掀裙子情节都照抄不误,评分只有2.4的山寨烂作,却可以照播不误

这样的对比,让我有理由质疑所谓的“为了孩子”,不过是打压别人的道德借口而已。

归根结底,都是利益。

所以也就别怪网友们会留下如此愤怒的言论:

五、希望在野,不在庙堂

不过,要说这14年里,中国电视动画没有任何拿的出手的成绩,那也并不符合客观现实。

一方面,动画产业链日益成熟,对制作成本的控制已是炉火纯青。

另一方面,一些相对过得去的作品,在垄断环境下可以说是毫无对手,经过多年积累,人气堪称国民级。

其中,在最近十年霸屏全国大大小小电视台,一次次重播的熊出没、猪猪侠、喜羊羊、大头儿子,被网友戏称为低幼动画界的“四大天王”。

这些从电视平台里走出的顶级国产动画IP,比如猪猪侠、熊出没,在商业上的盈利能力达到了国产动画的历史巅峰,母公司也成功上市。

因此,在“闭关”14年后,中国电视动画来到了最赚钱的时候。

比如在2019年,《熊出没》大电影的票房突破了7亿,6年总票房超过26亿。

更直观的表现,是制作《熊出没》的华强方特在全国各地“起高楼”。

芜湖、青岛、株洲、沈阳、郑州等城市遍布”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方特东方神画”、”方特水上乐园”等主题乐园。

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发展数据统计。制作:陈虓

然而在我看来,让人看到国产动画真正希望的,并不是这些从电视平台积累资本,继而崛起的吸金动画。

如果我们把现在的“四大天王”动画画面,同过去的国产经典相比——

哪组作品的艺术水准被远远甩开,哪组作品更能肩负代表中国艺术的重任,想必你的答案很清楚。

但我始终坚信,中国动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没有缺过好的动画人。

自1941年的《铁扇公主》开始,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准,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领先亚洲

即便是在电视平台乱象频出,网络平台又尚未成型的“暗黑年代”,那些真正热爱动画的一流人才也在努力发光发热。

只是管控太多,甚至需要暗箱交易的电视平台,并不是能够让他们施展才华的公平之地。

而网络平台,尽管在十几年前并不成熟,早期网速甚至只能支撑Flash动画,更没什么钱可赚,但却没有那么多让人无语的束缚,是可以让他们尽情展示才华的广阔天地。

是他们,让网络平台上的国产动画,在题材上丰富至极,无所不包。

有讲述80后“血色童年”,充满自由精神的《哐哐日记》:

有充满欢乐的《十万个冷笑话》:

有武侠题材的《画江湖之不良人》:

有奇幻热血的《镇魂街》:

即便是非专业人才,也能用《魔兽世界》制作出让无数人燃起热血,甚至流泪的《网瘾战争》。

《网瘾战争》证明做个让人有共鸣的作品,最关键的并不是钱和技术

很多动画人在网络平台起步的时候,可能只是单枪匹马作战,可能只是三五个人的小作坊,但凭借热情、坚持与才华,一度只能“用爱发电”的他们,成为中国动画行业最宝贵的种子。

纵观这些年在院线上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许多主创人员都是从网络平台开启的打怪升级之路。

《打,打个大西瓜》

制作出《哪吒》的饺子导演,在2008年凭借网络动画《打,打个大西瓜》而成名的。

《黑鸟》

在《大护法》之前,不思凡也在网络Flash动画领域拿出了《黑鸟》《小米的森林》《白鸟谷》等等知名作品。

此外,《罗小黑战记》的木头,《大鱼海棠》的梁旋和张春,也都是凭借“网络试水样片”的方式得到后续投资。

放眼望去,还有更多的“饺子”在网络平台上闪烁光芒,等待日后的绽放。

比如用《我的世界》将《三体》改编成同人动画的“神游八方”,在2014年制作了粗糙却真诚的第一集,此后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他们在今年推出了《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获得了超高的口碑和关注度,目前在B站评分为9.9,豆瓣为9.7。

不过,在网络动画和院线动画呈现崛起态势的当下,电视动画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主流地位:

截止2018年底,全国的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在99.25%。

看到这样的数字,我依然为垄断环境下的电视动画感到遗憾。

一个面对最广大观众的平台,却只能长时间充当“幼儿园”,播着青少年和成人都看不下去的低水平低幼作品。

这些在温室里培育出的作品,实在肩负不了什么重任。

一个小猪佩奇,就会让它们暴露虚胖的体质,毫无招架之力。

尽管希望落空了很多次,但我依然期待着有那么一天,中国的电视动画平台可以成为一个更自由、更公平、更包容的广阔天地。

态度真诚的人才可以尽情施展自己,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

身处偏远地区,很依赖电视获得精神娱乐的孩子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更精彩的世界。

如果这一天真的到了,那么中国动画的下一个鼎盛时期,一定会来得更快。

前人已经证明过自我封闭与逃避竞争最后会带来什么,我们实在没必要再去验证。

 

参考资料:

1.陈虓 解读中国动画同质化现象

2.网易新闻,袁晓彬 国产动画:政府补贴的阿斗扶不起

3.深圳商报,刘琼 央视晚间23时播动画惹争议 制片人承认为领补贴

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

4.B站,白云要吃tang 蜡笔小新和大嘴巴嘟嘟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