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昨天晚上,朋友圈里的山西大雨终于爆发了一波。
但是时间很短,几个小时后,朋友圈里又是一片莺歌燕舞……
“无人问晋”这个典型street smart的词语短期流行,充分说明了社交媒体时代的特征。
社交媒体取代不了媒体。朋友圈救不了山西大雨,也救不了河南大雨,救不了任何人间惨剧,世上悲情。
只有确确实实无人问津了的传统媒体能,但是他们去哪了呢?
山西大雨是从10月3日开始下的。那个时候还在国庆假期的高峰期。
今年的国庆假期社交媒体,是假国外,假度假和假美食盛行的时间。哦,对了,还有《鱿鱼游戏》盛行的时代。
这两个东西非常恰如其分地呆在一起的原因,按照冰川思想库白晶晶老师的说法,是因为人们都活得太苦了。《鱿鱼游戏》火爆的真正原因,是大家活得太难了!
假的也是好的。
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也是山西大雨没有在朋友圈里刷屏的原因。生活已经太苦了,在一年一度极其难得的休假时间里,为什么还要用人间苦难,来给自己添堵?
所以,为什么河南大雨会在朋友圈里瞬间狂风暴雨,而山西大雨却变得零零星星?
我自己分析,有几个因缘:
郑州地铁的惨状以短视频的方式快速流转,通勤人士感同身受;郑州毕竟是地方中心城市,资讯发达程度比较高,传播速率比较快;受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城市中,无论是资讯还是画面,所带来的冲击性比较强。
但是也不要误会,以为朋友圈里的郑州大雨会有什么了不起的作用。也不过短短几天而已,郑州大雨的前因后果,责任追究,重建样貌,早就已经在朋友圈,以及所有的社交媒体里消失得干干净净,再也无人提及。
你不必讶异,也无需悲情。因为这就是社交媒体的本质。它的本质是社交,而不是媒体。社交的本质在所有的新闻事件中,无非是抒发情绪,炫耀同情,增加谈资。当这些新闻事件失去了社交功能之后,它自然也就消失了。
社交媒体只关心情绪,不关心事实。
然而,山西大雨事实上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
本来,任何的灾害都是无从比较的。
也许从人命上的损失上来说,山西死的人比较少。今天发布出来的消息说,死了15个人。
但如果仅从死亡人数上说,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山西人口是3400万,而河南的人口将近一个亿。
河南大雨死亡人数比较多的原因,是因为灾害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而山西大雨灾害,是全方位的。
山西大雨的受灾地区,已经覆盖了省内的大部分区域。
尽管这么说比较残酷,但是河南大雨给河南总体造成的灾害并不算十分严重,因为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所以灾后重建,灾民安置与经济恢复,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况且,城市地区资源比较丰富,相对容易恢复。
但山西不同。这次大雨覆盖的地区广泛,农村和相对不发达地区都普遍受灾,所造成的次生灾害难以估量。
很多地方的庄稼、牲畜、农副业遭到了全面性的摧毁,灾后民众的生计成了普遍性的问题;由于长时间的矿产开采,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随之发生,从而导致了许多地方的灾后重建困难重重。
而朋友圈中最为盛行的两个话题:山西的古建受到严重冲击,这是一个无法修补的永恒性伤害;许多煤矿因此停产,给本来已经严重的停电问题,雪上加霜。
然而,这些都是炫耀性以及戏谑性话题,它们本身的严重性,在自媒体的流量式操作中,没有实质作用。
因此,我想要说的是:所有的灾害都无从比较。无论死人多少,对于所有的亲属来说,都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对于所有在其间受苦的人而言,这是上天突如其来的无妄之灾,我们都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天谴“?
每一场灾害都是独特的,每一次伤害都是真实的,而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不容忽视。
既然朋友圈,以及所有的社交媒体是虚伪浅薄的,那么什么才能拯救他们?
媒体,或者说得更加准确明白一些,所有职业新闻的媒体。
每一场灾害都不是由来无自的,有前因,有过程,有后果。
无论是河南大雨,还是山西大雨,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背景:在8月份一个自媒体的报道中,已经分析过,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北方的降雨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这是一个地理大变动的时期。
河南与山西,确实都是突发性的大型降雨。但问题在于,在华北地区整体已经进入了降雨的大变动时期,那么整个北方的预警系统与灾害预防系统,做了什么调整吗?
我们对于气象、地质部门的期待,不是仅仅给我们发布天气预报,这是任何一个民间APP都已经能做到的事情了。我们要的,恰恰是对于地理地质变动的相应政策调整,灾害预防的投入,以及对整体灾害变化的应急机制,而不是灾害发生时的好人好事与“河南挺住”“山西挺住”这样空洞无益的口号。
谁在质问,谁能质问?严肃媒体。
在两场灾害之中,我们所需要的是,媒体给予我们充分的有效的完整的信息,需要知道zf救援部门做了哪些事情,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援助,哪些地方灾情严重,以及zf的物资、人员如何调配,如何能够做到最有效的救援。
这些,我们在社交媒体里,一无所知。如同在河南大雨之中一样,我们又看见了一个“救命文档”,由一个毫无经验,只有热心的年轻网友所制作。
在这样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里,依靠民间的散碎信息,以及热心网友的自发行为,是无效的,或者效能极低的。我们需要成建制的、大批量的专业信息收集与传输。
在传统媒体时代(准确地说,从1990年代到2010年代),每场灾害之中,都有成千上万的传统媒体记者奔赴现场,竞渡新闻。他们从各自的现场,给予第一时间的报告。无论是有力救援,抑或是颟顸应对,都在这样大批量成建制的新闻报道中,一览无遗。而救援与救助,都能在第一时间里,得到披露。
然后,灾难的发生随时短时的,但是影响却是长期的。灾后重建如何进行?次生灾难如何防止?捐款如何使用?政府是否及时拨款?所需什么救助?是否得到公平援助?
……
凡此种种,都需要长时间的、事无巨细的、不停不歇的跟踪。
这是一件专业的事情。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过度抒发了对于新闻权力,舆论监督的作用,而所忽视的,是新闻的信息传递作用,与它的舆论监督作用,是这个职业的一体两面。
只有舆论监督,没有信息传递的媒体,不过是爪牙;而只有信息传递,没有舆论监督的媒体,是没牙的猫咪,都不过是摆设。
朋友圈与社交媒体是这个时代的创建,没有人能够反对它们的合理性存在。但试图依靠社交媒体进行专业的信息构建,不过是一种虚无和虚妄的假想而已。
中国古人言,民心如水,道理就是这个。
普通公众自然也不用为自己的朋友圈中没有出现山西大雨而感到羞愧。因为这本身就是不是他们的职责。
但是他们应该关心的是:为什么没有人在履行这个职责了。
关心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当某一天倾盆大雨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呼告无门时,你会感到无比地悲凉:
你也消失在朋友圈里,无人问津,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