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封闭隔离了52天后,我今天第一次出了小区。
因为要陪家人去一趟医院,今天向居委会申请了自驾车出小区就医。下午三点,我打开尘封已久的车门,深深吸上一口气,踩下了油门,驶出了小区。
上一次出门,是在3月31日深夜11点,也是和妻子一起出门自提一个没人接单的外卖,顺便再看一眼封城前的上海。
后来的事情证明了,那一次的出门是多么的明智,后来许多个在围墙内被困住的日日夜夜里,我仍在回想着那一次出行的开心。
将妻子送到了医院后,为了找到一个充电桩给车子充电,我在市中心的徐汇区绕了一圈又一圈,“逛”了个遍。发现市中心基本上所有地下停车场都关了,充电桩自然不能用。
这大概是这辈子不会再有的经历——在市中心开车畅通无阻;马路上99%的店依旧都关着;路上不能说没有人,但是行人很少,随处可见的是警察、大白和环卫工人。
在整个行程中,我被警察拦下查问了至少十次,不过明显他们更在意的是货车。对于普通人出行,只要有“正当理由”和不是明显不太对的路线,基本都放行。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私家车的话,在目前这种状况下在上海几乎寸步难行,只能靠骑自行车在有限的范围内“休闲活动”。
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说法,6月1日就要全面复工复产了,也就是还有一周的时间。但是经过今天的“实地考察”,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挑战可能非常大。
这里有这样一个悖论——如果外面没有一定的公共和商业服务设施开着,人们会很难出去上班、工作、学习,但如果没有大量的人出去的话,那么外面又不可能开出来一定规模的设施。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怪圈。如何破解这种怪圈?所有的小区会大规模的开放吗?几乎不可能。要让一个已经休克了两个月的城市恢复过来,或许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收到伤害和影响最大的人群首先是外地在沪打工者,特别是那些小微企业雇工和临时工群体。几个月不开张就等于完全没有收入,而他们在上海的每一天都是要花钱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离开。
但是慢慢的,更多人也会受到影响。那些离开的人提供的服务——以及更广社会层面的“需求和供给”会像上面说的矛盾一样,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最难的是,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还会不会反复发生疫情和封控。
我不知道上海要回到记忆中的样子,要花多少时间,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还能回到曾经的样子?
但我依然抱有希望,上海,早日回来。
哦对了,最后的“彩蛋”是,我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在闵行的一个地面停车场找到了充电桩。总结下来的经验是,要找地面的桩,而且是在24小时自动进出的地面停车场。
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