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eektime.banzhu.net/article/weektime-18-1302262.html

《时代周报》
首页 › 评论 REVIEW

“YouTube总统”能实现网络执政吗?

作者  胡泳 2010-05-13 01:37:30 第78期

2009年3月26日,美国华盛顿,奥巴马接受网民的提问

从北京飞往华盛顿,漫长的旅途中,携带了一本书,丹·布朗的《失落的秘符》。这位惊悚小说大师一以贯之地书写历史内幕、晦涩符号与神秘符码,只不过这一次,所有这一切的发生地是在美国首都华府的密室、隧道与圣殿中。丹·布朗借书中的哈佛大学符号专家罗伯特·兰登之口说:华盛顿特区有着世界上最出色的建筑、艺术和符号形式。他对华盛顿显然充满感情:“波托马克河总是雾气腾腾,在新大陆的广袤大地上,开国元勋们唯独选中了这个雾蒙蒙的河畔沼泽垒起他们乌托邦社会的基石。”

雾谷传来的执政承诺

说到雾,我们不得不提华盛顿著名的雾谷(Foggy
Bottom
),它位于华盛顿西北区,东起17街,西至波托马克河与石溪,南到宪法大道,北抵宾夕法尼亚大道中间的一片地区。此地称“雾谷”,首先是因为它靠近波托马克河及其支流石溪的汇合处,雾气常年聚集;后来,随着19世纪通往内地的运河建成通航,航运的便利使这里成为华盛顿难得一见的工业区,许多爱尔兰人、德国人和黑人聚居于此,为附近的啤酒厂、柠檬汁厂、玻璃厂、市政煤气厂打工,这些工厂烟尘滚滚,构成了“雾谷”名称的又一由来。如今,工业已经繁盛不再,自从1956年最后一家工厂关闭以后,这里早已不见当年的烟尘,想看雾气也得碰运气才行。细心的人从周边具有爱尔兰和德国建筑风格的古老房屋中,还可以想象当年情景;在靠近河边的路段,有一些老式的砖砌连排屋,据说是旧日协助南方黑人奴隶逃往北方的“地下铁道”中转站。

雾谷之所以有名,乃是因为它在小说、电影里常常是美国国务院的代称,也是美国驻外使节对总部的昵称。
原因是,
1947年国务院主楼(以杜鲁门总统之名命名)建于此地,它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简约风格,今天来看,中规中矩,其貌不扬。如果你是旅游者,建议你不必去看这座低调内敛的杜鲁门大楼了;倒是其南边的美国科学院老楼和爱因斯坦雕像、西边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以及久负盛名的乔治·华盛顿大学都是不错的景点。当然,如果你对政治历史感兴趣,有一个地方是不可不去的:臭名昭著的水门饭店离这咫尺之遥。

可惜,在樱花含苞待放的季节到华盛顿,我们并不是来旅游的,而是负有观察和报道的任务,所以国务院大
楼是我们不得不造访的一个去处。造访的目的也很明确:去看看奥巴马政府如何应用社会性媒体(
social
media
)。在大选中社会性媒体如何帮了奥巴马的大忙几乎已传为神话;然而,在奥巴马上任之后,像博客、视频分享、微博、SNS这样一些工具又在怎样加强美国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大概很多人就知之甚少了。

“第一个互联网总统”和他的粉丝

凡事有利必有其弊。奥巴马在竞选中对社会性媒体的拥抱固然为他赢得了大量选票,但也提高了选民对他当
政的期望值,他们希望奥巴马政府实现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尼曼监督新闻(
Watchdog
Journalism
)项目的丹·福鲁姆金在200811月的一篇博客中总结了公众的这种期望:他写道,奥巴马在竞选中所作的承诺——使用Internet“创造一种透明和互联的民主”——将会在他上任后改版白宫网站时遭受考验,人们会观察他能否融入“维基文化”,即“在主要的政策建议中都设置公众合作空间”。

作为被广泛欢呼为“第一个互联网总统”的政治家,奥巴马顶着空前的厚望,而这只能怨他此前干得太出色
了。大选中,在
My.BarackObama.com 网站,奥巴马的支持者可以创建个人档案,互相聊天,并组织20万个线下聚会和筹款活动。根据TechPresident 博客的统计,
相较于麦凯恩,奥巴马拥有
4倍的Facebook支持者和24倍的Twitter追随者,在竞选的最后一周,访问他的网站的人数是麦凯恩网站的3倍。在YouTube上,公众观看了大约1500万小时的竞选录像。在整个大选过程
中,奥巴马共搜集了
1300万个邮件地址,100余万个手机号码,在线筹款额超过5亿美元。

而且,奥巴马一直对美国网民信誓旦旦:他表示他会把更多的数据放到网上,从而大大扩充政府的透明度;
在签署立法之前,让公众公开评论
5天;用流媒体对多个会议进行转播。他要把博客、维基和社交工具带到政府中,并设立新的首席技术官来加以管理。200811月,在赢得大选后不到两周的时间,奥巴马作了当选总统的第一次网络视频演说。这一演说被称为当代的“炉边谈话”,也有人将奥巴马的病毒式视频誉为“富兰克林·罗斯福
2.0。《华盛顿邮报》则宣布,“YouTube总统”到来了。

“政府2.0的障碍

然而,把富有创新性的网络竞选转化为“政府2.0式的网络执政并非易事。美国联邦政府体积庞大、技术落后,其官僚惯习远非奥巴马在选举中所能料到,更无须说他所主张的透明度可能会引爆许多政治地雷。他的任务十分艰难:要重建支持者在他作为候选人时所感受到的个人联系,向他们保证其声音会得到倾听,与此同时,又要让自己不会被喧哗的众声震得耳聋。如果奥巴马能实现这种微妙的平衡,他将不仅改变政府协调公民的方式,也将能够完成他真正关心的事情:他自己的政策目标。

奥巴马懂得,他要十分小心地完成从竞选到执政的过渡。而欲实现这一点,他首先需要的是能帮助他维持网
络制高点的人才。他的班子里充斥着拥有高技术智商的管理人员,以至于《政府管理者》杂志开玩笑说,现在是技术能人在管理政府。看看这份名单吧:一个致力于缩小数字鸿沟的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创始人现在是国务卿的技术顾问。一位
IBM负责公共部门创新策略的前副总裁出任退伍军人事务部的二把手。国土安全部部长选择了一位前首席信息官做他的办公室主任。人事管理局(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联邦政府的人事机构)局长约翰·巴里则改变了该局的组织结构图,以确保他的首席信息官能够直接向他汇报,并担负起更广泛的职责。

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奥巴马手下的大员们懂得,将技术予以聪明的运用,不仅能够改变政府的运营,而且还
可以影响政策。这可能是奥巴马政府最智慧之处:把技术作为政策讨论的一部分,因为这样做既可以产生创新,又能够提升绩效,就像技术在商业上的应用已经证明的那样。

我们——来自世界上30个国家的32名记者、专栏作家和技术观察家——集体造访雾谷的国务院大楼的目的之一就是,和奥巴马政府中的这些技术专才交流,听他们讲述社会性媒体在美国政府中的应用,包括原因和动力,理念和实践,以及优势和不足。

作者系新媒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