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之岳
来源: 《亚洲周刊》二〇一〇年第二十五期
最新史料显示,韩战爆发、扩大和拖延的肇因是中美苏及两韩领导人的连串误判、鲁莽、野心、自大和固执。而今天安舰事件再使一向不平静的朝鲜半岛顿时战云密布,世人担心战火将全面重临半岛。
在韩战爆发六十周年之际,南韩「天安舰」被击沉事件使一向不平静的朝鲜半岛顿时战云密布,许多人担心全面战火将重临半岛。美国一些战史家和政论家亦在媒体上回顾并剖析六十年前韩战爆发的原因、后果及其对东北亚冷战时代的冲击。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爆发的韩战(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一次地区性武装冲突,亦为一九四九年毛泽东革命成功后首次派兵至国境外作战,更是冷战时代中国和美国在战场上的首度交锋。同时,韩战也是一场不分胜负、没有结果的军事对抗。然而,韩战的爆发、扩大和拖延,却是肇因于参战国军政领导人的一连串误判、鲁莽、野心、自大和固执。
北韩领导人金日成发动韩战的事实,早已是不容否认和辩驳的定论。但因中国和北韩的微妙关系以及中国曾派遣大批「志愿军」赴韩作战,过去数十年,中国官方与民间对朝鲜战争的报道、说法、观点与研究,充斥错误和歪曲,直至最近几年始出现比较客观的陈述,但仍欠缺公正。过去教条式的说法是「南朝鲜受美国帝国主义唆使悍然越过三十八度停战线,入侵北朝鲜」,现在则是中性地叙述﹕「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战争爆发。」讽刺的是,北韩教科书和韩战战史却轻描淡写中国的助战与庞大牺牲,而平壤万景台革命博物馆里,没有一幅画描写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据美国和俄罗斯专家估计,至少有一百五十万中国志愿军和北韩人民军战死,其中志愿军死亡人数可能为八十万至九十万(中共官方的说法是志愿军战死三十六万人),绝不是老帅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所说的﹕「我们在朝鲜打了三十三个月,也有不少伤亡,但比美军要小。」聂说﹕「据(中国)总参谋部在战争结束后的统计,三十七个月美军战斗减员是三十九万人,平均每月伤亡达一万多人。」
事实上,美军战死三万三千人,受伤十万五千人;南韩军队战死四十一万五千人,受伤四十二万九千人。南北韩双方平民死亡二百万人。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投降那天,美国国防部(当时称War Department)低阶军官鲁斯克(Dean Rusk,日后在肯尼迪和约翰逊内阁担任国务卿)和他的上司拿了一本《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的地图,在朝鲜半岛上「随便一划」,即在三十八度在线把朝鲜半岛划成一半,北边归由苏联支持的金日成统治,南边由美国力挺的李承晚(Syngman Rhee)当头,从此朝鲜半岛即变成南北韩对峙之局。自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南北韩双方常在三十八度线一带发生小规模武装冲突。据战史家说,急于统一全韩的南韩反共军官挑衅的次数多于北韩,而南韩领导人李承晚本人也默许甚或主动批准南韩军官在三十八度线惹是生非。因此,美国始终拒绝协助南韩建立空军。一九五零年夏天韩战爆发后,美国异议报人史东(I.F.Stone)在一九五二年四月出版的《韩战秘史》中即指控韩战是因李承晚挑衅才爆发,又说李和联军统师麦克阿瑟都由衷欢迎韩战的来临。在越战时期,也有一些修正派史家赞成史东的说法。二十年前,左翼史家布鲁斯·康明思(Bruce Cumings,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在其两大册巨著《韩战的源起》(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中,亦同意史东的观点。但二十年来,史东和康明思的史观已受到严厉挑战,主要原因是证据不足。反观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所公布的档案,无可置疑地显示金日成发动战争。
杜鲁门时代的国务卿艾奇逊(D.Acheson)于一九五零年一月十二日,在华府全国记者俱乐部发表外交政策演说,未把南韩列入美国的「防卫半径」之内。六十年来,无数的史家认为艾奇逊的演说等于是「鼓励」金日成挥兵南侵。统一朝鲜半岛一直是民族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金日成的愿望,他也一直在为统一作准备。金氏从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开始即不断请求苏共头子斯大林支持他发动朝鲜战争,他连发了四十八通电报,斯氏不堪其扰,终于在一九五零年春天首肯。
狂妄的金日成向斯大林保证﹕「在三个星期内,即可消灭李承晚获致全韩统一。」但斯氏建议金日成争取毛泽东支持,金、斯几个月来一直在隐瞒北京有关韩战意图。金、斯很乐观地认为战争一旦开打,美国肯定不会出兵。
中国高层大多反对出兵
一九五零年五月十三日,金日成从莫斯科飞至北京,首次也是正式地告知中国他和斯大林达成的决定。金氏与毛泽东、周恩来密谈四天,毛表示中国支持平壤。又说如美国派兵参战并越过三十八度线,中国将会和美国作战。但据十多年来陆续正式或非正式开放的中共档案显示,大部分中共领导人皆反对出兵,因中国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又有国民党残余游击队势力潜伏大陆,中共的首要目标是国内建设和解放台湾,绝不是派兵赴朝。周恩来、陈云、林彪、陈毅、高岗、朱德、刘少奇和任弼时皆反对出兵,只有毛泽东赞成。毛一个人拍板定案,他说服了彭德怀,周后来亦同意出兵。毛在政治局会议上说﹕「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中共决定出兵援朝的过程颇为曲折,沈志华、杨奎松、陈兼、张曙光等学者曾做了深入研究。毛在十月初向斯大林发了两通电报表示要派兵,有些学者认为这两通电报似有「一拒一迎」的矛盾,显示毛在最后时刻仍拿不定主意。毛曾派周恩来亲赴苏联与苏方商谈武器、军火与苏方支持问题。金日成在北京时,毛、周曾多次提醒他「慎防美国出兵」,但金氏把毛、周的警告当耳边风。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星期日),南韩时间凌晨四时,七师北韩精锐部队人民军(约十万人)大举通过三十八度线,韩战爆发。李承晚在六时三十分听到消息,美国驻南韩大使穆奇欧(John Muccio)则在八时始获悉新闻。南韩本身有十万弱兵,驻韩美军数量少,亦无作战准备;北韩人民军势如破竹,一举攻下汉城,李承晚政府仓皇撤至大邱、釜山。人民军以两个多月时间进逼至釜山一带,李承晚政府被讥「快要跳海」了。杜鲁门于六月二十七日宣布美国参战(但未要求国会授权),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决议组织联合国部队,并由驻日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出任联军最高指挥官。
正当北韩人民军斗志昂扬地准备全歼南韩和美军之际,中国从日本获得情报显示,麦帅总部极可能发动奇袭,在仁川登陆以拦截人民军。周恩来的军事秘书雷英夫把情报呈报周恩来,周再转告毛,毛嘱周把情报通知金日成,并建议金在仁川港口布雷。自负而又傲慢的金日成根本不把这情报当一回事。结果,美军在一九五零年九月十五日发动战史上最辉煌的仁川登陆,将入侵南韩的北韩人民军拦腰砍断,俘获十三万人(北韩突破三十八度线后不断增兵)。意气风发的麦帅不仅决定冲破三十八度线,以追剿共军,并准备打到中韩交界的鸭绿江,以光复北韩,进逼中国。
周恩来于十月三日要求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报告印度总理尼赫鲁,请他转告华府﹕联军不要越过三十八度线,否则中国不会坐视不顾,「我们要管」。麦帅完全不理,他豪迈地说「美军可以回家过圣诞节」,十月九日美军越过三十八度线。中国志愿军于十月十九日深夜秘密通过鸭绿江铁桥,十月二十五日首遇南韩和美国部队,中共所说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正式开打。
第一批志愿军三十万在北韩境内与美军血战。由于美军把战争线拉得太长,北韩冬天奇寒,美军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在冰天雪地和北韩崎岖地形上难以施展。前《纽约时报》记者戴维·霍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在其二零零七年四月加州车祸丧生之后始出版的七百页巨著《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与韩战》中说,「美军遇到了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突袭」,美军一开始完全不知道如何对付中国志愿军。
志愿军在一九五零年年底战况顺利,部队推进至三十八度线以南,把美军赶回南韩。但志愿军伤亡亦大,尤其是天寒地冻、粮食不饱、衣服不暖,志愿军吃炒面和冰雪,大批人腹泻、冻死。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要求至少休整二、三个月,北韩和苏联不高兴,他们要求彭老总「趁热打铁」。彭坚持要休整,苏方指挥官向斯大林告状说,彭氏「右倾保守,按兵不动,不乘胜追击」。
但斯大林说﹕「彭德怀是久经考验的统帅,今后一切听彭的指挥。」斯氏一锤定音。在一九五一年一月联合国开会时,美国曾要求停火,彭德怀赞成。但过度乐观的毛泽东反对停火,他认为美军打不下去,会撤出南韩。结果美军趁机反攻,志愿军损失惨重。在毛的误判下,史家杨奎松说﹕「使志愿军遭到入朝作战以来的第一次挫败……不仅损失了五万多人,而且没有能够实现毛泽东和斯大林提出的战役设想,相反的,志愿军被迫放弃了刚刚占领不久的仁川和汉城,全线后退了一百多公里,重又回到了三八线以北。」毛的这项错误决定又使战争拖延了一段时日。
同样犯错的是麦克阿瑟,他力主把战争带至中国东北,轰炸水力发电厂,并不惜动用战术性原子弹以对付中共。同时,这位号称「美国西泽大帝」的将领经常对外发表谈话(“西泽”应是“Caesar”(凯撒)的误译;读者国洪新),批评总统杜鲁门和五角大厦决策。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杜鲁门撤免麦帅的统帅职务,结束其五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南北韩、中、美等国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一万四千名志愿军俘虏选择到台湾。
一些政治学者认为,韩战使中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并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而斯大林亦从此对毛泽东另眼相看,才相信毛是个国际主义者,杨奎松说﹕「很显然,毛泽东对此颇感欣慰。」但斯大林在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即猝逝。
韩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中国被迫派出一百五十万(一说二百万)志愿军,自己出钱出力出命还要还苏联一百亿美金(一说五十亿美元),一九六五年始还清。苏联则躲在幕后,既未出大力且又食言而肥,拒派空军助战。霍伯斯坦说,韩战有两个最误导的名词,一是杜鲁门宣称出兵作战是一种「警察行动」(police action);另一个是中共把出兵部队称为「志愿军」。韩战结束六十年了,朝鲜半岛上没有改变的是北韩仍为金家王朝,而随时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亦从未消失。
请看原文:
战爆发60周年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