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四日,香港立法会通过政府推出的政改方案,场內一名八零后社运青年陈景辉高喊「港人治港」,迅速被保安带走交给警方;场外许多年轻人包围著立法会,高喊著或静漠在地上写下一样的四个字:「港人治港」。

这一天是香港民主发展的关键时刻。

这一天之前的半年,香港的政治无比高温燃烧著。2004年人大常委会决定二零零七、零八不会实行双普选;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政改方案被否决,香港的民主前景就陷入停滯。

今年一月,民主党与部份人士组成终极普选联盟,敦促特区政府就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选举提出改革方案。但泛民派的另两个政党社民连和公民党走了另一条路,他们的五名立法会议员在一月底辞职,主张补选就是对废除功能组別,实现2012特首和立法会双普选两个重要民主主张的公民投票。

於是,香港泛民派开始分裂成两种路线,民主党强调与北京接触,进行谈判;社民联公民党和社运界则希望透过累积群眾基础,给予北京更大压力。

4月14日,特区政府公布经过三个月諮询的政改方案,主要內容是立法会新增五席直选议席和五席由区议员互选的区议会功能议席,同时將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人数由八百增加至一千二百。果然让许多港人深感失望。

对於五月十六日的补选,公民党、社民连的「五区公投」和「全民起义」等口號让香港及北京政府深感不安,亲北京的建制派拒绝参加,行政长官曾荫权则表示不会去投票,但却激起许多香港八零后青年的政治热情。选举结果是五名泛民派辞职议员全部当选,但投票率只有百分之十七点一。

六月初,特区政府为了推动他们提出的政改方案在立法会通过,宣佈「起锚」行动,上街宣传政改方案,但屡遭民眾奚落。曾荫权並首次与反对党的公民党党魁余若薇公开辩论,结果只有百分之十五的支持率。

公投和朝野辩论这些香港人首次尝试的政治实践,还只是前菜。就在政改方案表决前两天,香港政府接受民主党提出的修正意见(即在立法会普选前的过渡期,新增的区议会功能议席由区议员提名,但交由320万非功能的选民选出)。2012政改方案通过。这个结果將深深影响香港民主进程。

对中共来说,2003年二十三条立法、2005年政改方案的接连失败,对他们带来重大挫折。而五一六的公投结果虽然投票率不高,但社民连、公民党等强硬派力量却在泛民派中却明显增加,让北京感到压力,所以更急迫要推动他们的政改方案。

对民主党来说,他们认为他们成功地在既有限制下增加功能组別的民主成份,而可以让立法会由量变到质变。他们更认为由过去的议会抗爭和社会行动,增加多一个对话谈判的平台。

但对彻底反对2012政改方案的人来说,民主党背叛了他们对於普选和废除功能组別的承诺。且实际上,新增加的席次只有少数会属於民主党派,意义不大;但立即的政治效应却是让曾荫权由於通过这个政改而获得正当性,也降低北京提出更进步方案的诱因。並且,今日民主党妥协,未来难保不会有更多妥协。

事实上,北京虽然承诺普选时间表,但到底何谓普选?六月初,人大常委副秘书长乔晓阳就定义「普选」为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选举权,至於「普选时提名的民主程序如何设计,需要根据基本法的规定深入研究。」换言之,中共可能还是牢牢掌握特首提名权,使普选名存实亡。

对反对派来说,香港民主前景的关键不在於要不要对话,而在於要能持续累积的人民力量,去形成一个强大的民主运动,来落实真正的普选。

从06、07年的捍卫天星和皇后码头的歷史记忆,08年保卫象徵本地文化对抗大地產商的利东街;09年至今反对兴建高铁、保育菜园村的运动,乃至从未间断的六四纪念活动,香港已经累积起一个对抗资本、反对威权、反思香港殖民的民主运动。这是香港最难得的资產。而他们要在这个人民运动的基础上,去爭取港人民主治港的权利。

(台湾中国时报专栏 2010/07/01)

请看原文:
香港民主运动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