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英杰

最近,“根叔”这个称呼火了。这是人们送给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昵称”。他在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说广为流传,因此还被许多人看作大学校长的典范。

闲下来看了视频,不由感到有些困惑:熟悉几个网络热词,就能这么受欢迎?这到底说明了一个大学校长的开放,还是体现了国内大学校长总体上的保守?

我并不觉得这个演讲有什么独到之处。对着讲稿念台词(虽然由他亲自撰写),这在国内可谓司空见惯,却不能说是真正的演讲。何况,任由台下欢呼雀跃,这位校长始终面无表情,也没有什么肢体语言。这要是上场进行演讲比赛,恐怕只能打不及格。

当然我也理解学生的心态。见校长一面不易,校长能说几句体己话更不易,眼下又值毕业时刻,人比较容易动感情,因此把自己对大学的美好回忆寄托在校长头上,这是很自然的一种情感流露。但我仍然想说,“根叔”并不是什么大学校长的理想造型。

大学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别的不说,肯定不是光会演讲就够了。除了听他说什么,还得看他做了什么。遗憾的是,从演讲中只能看出“根叔”对社会现象和校园文化颇为熟悉,却看不到他做过些什么——事后相关报道也没有提及多少,所以在这问题上只能暂且存疑。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谈论大学应当去行政化,在这其中,大学校长去行政化尤为关键。按照“教授治校”的理想,大学应当由教授这个学术共同体来负责,而不应由官僚(包括学术官僚)来管治。这在如今可能并不现实,但是有些要求却不过分。比如说,大学校长可能兼具管理者、学者、师长等角色,而不管以什么身份出现,他都应当具有包容异见的品格和作风。

梁文道写过一篇回忆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先生的文章。他提到,高锟当校长时任由学生怎么批评,甚至把套上避孕套的玩偶塞到他手里,他都是笑脸以待。不仅如此,他每年都会亲笔写信给学生会和学生报的同学,感谢他们对他的批评(包括骂他“八年校长一事无成”),而且担心这些热心搞事的学生没时间在暑期里打工,每年都自掏腰包捐钱给这两个组织,让他们能够“年年拿钱年年骂”。

然而我们看到,“根叔”很认同的一句话是:“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种话学生说说,无非表现了对母校的热爱之情,但从一个大学校长口中说出,却不妥当。大学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只允许自己骂不允许别人批评,这无疑是典型的小圈子作派。试想,北大、清华等高校敢说这种话吗?

作为现象来解读,“根叔”走红网络,大概只能说明好的大学校长实在太少了。“根叔”也许是难得一见的大学校长,但他的做法也很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只要说几句学生爱听的话,或者像某些校长那样唱首流行歌,就能迎来满堂喝彩,乃至于认为大学校长就该是这个样子。看到有报道称:众高校毕业典礼再现“根叔”式致辞,“潮”语不断。这样也行的话,不如举行一场大学校长演讲比赛,谁说得好听,就给他一个“最佳大学校长“的称号。

但愿,“根叔”真的只是一个传说,而不是国内大学校长的真实写照。

2010年7月9日

请看原文:
但愿“根叔”真的只是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