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终端改变的人 到底要在多少个小世界里相见? 当无处不在的“终端”成为随意进入虚拟世界的门口,人类随之进入“永远在线”的时代。人与人相见在无限多的虚拟小世界,改变的却是人与人在现实世界的关系与身份。 文/黄俊杰 《新周刊》第326期 2010年7月1日 “小世界”的入口无处不在——例如一本自动连接网络书库的电子书,例如一个可以从超市订货的互联网冰箱,例如一只能够无线上网的运动手表,例如一款可以将通讯录、网络游戏、开心网、微博、测谎仪等各种奇怪功能堆砌在一起的3G手机……生活中的各种“终端”正成为你随意进入虚拟世界的门口,伴随而来的是你的MSN头像永远高亮、几乎每个人都“永远在线”的数字化生存。 大部分人都察觉了由移动终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然后,少部分人则发现了“永远在线”带来的互联网新时代;最后,更少的一部分人发现了这个全新时代对你的影响——在人与人相见在无限多的虚拟小世界里,改变的却是人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关系、身份与价值观。 iPhone如何战胜内燃机 iPhone居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排名第八的重要发明——这个结果来自英国Tesco Mobile做的一个“人类十大科技发明”的调查,iPhone不仅战胜了洗衣机和太空旅行,还将自己的重要性排在了抽水马桶和内燃机前面。 如果不明白为什么,不妨看看那些被智能手机控制的人是如何说的——天涯曾有帖子,一位黑莓的用户说得痛心疾首:“黑莓手机也许代表了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随时随地在网上,随时随地都能被找到。我受了诱惑,就此,日常作息与行为开始异化,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随时与我联络。” 这位可怜虫举了不少例子,例如太太成为使用黑莓的绝对反对者,反对的主要是将黑莓带进卧室;例如老板成了黑莓的囚徒,玩手机的时候生人勿近:“从前有石器铁器铜器时代,现在是黑莓与iPhone的时代。大家可能已很难理解望眼欲穿的意境,也很难想象等待的滋味。本来是没有等待,何以成为生活。但在黑莓时代,一纸传真或一个电邮,就可以了结一场婚姻。” “终端的话题现在这么热闹,是因为大家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需求,希望每时每刻都在网上。”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胡泳如是说。多年前,他为中国人翻译了《数字化生存》,后来又写了《网络为王》等著作。他的分析是:“在最初,我们用手机的时候会感到非常解放,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别人都可以联系到你;现在进入了另一个阶段,用手机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现在五花八门的终端的核心目的,就是用各种方式在移动终端上登陆互联网。” 也许这就是生活给出的“iPhone如何战胜内燃机”的答案。不管你是用iPhone的白领、用Gphone的极客,还是用乐phone的公务员,一旦手机成为你身体的器官,成为一个可以随时通往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它就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你因此也变成了一个无时无刻接收和发送电子数据的“终端人”。 “小世界”里的身份焦虑 “我算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我在很多年前就写过一篇文章,人生就是三个银幕在转,第一个是电视、第二个电脑、第三个是手机,手机会变成你最个人化的代表。” 林富元说。他是美国硅谷的科技投资家,也兼有演讲家、作家和摇滚音乐家的身份。作为硅谷多元创投首席合伙人、远盟康健科技公司创始人,他所投资的公司超过50家,其中半数是上市公司。“过去十几年,我都在做无线的投资,一路上看着手机的变化,彻底地改变了人的生活。” “互联网的普及化会彻底改变每一个人的角色。”林富元说,“例如,现在这种一大堆病人排队两三个钟头,来等一个医生帮他看两三分钟的看病方法,未来是会遭到淘汰的。这种现象是科技的摩尔定律不能接受的,互联网出现以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病症在网上取得几乎70%到80%的了解。将来,病人去到医院,医生甚至不用帮他做检查,而是做更重要的事情。” “通讯的方法也改变了,就好象有一个人要告诉你,说我不要再跟你做朋友了,用短信就可以告诉你。他没有勇气面对面跟你讲这种话,因为有的时候是见面三分情。这样,人与人之间沟通会淡掉。这种沟通取代一个东西,很重要的两个字就是‘诚恳’。” “这是一个老问题。新的电子媒介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比如说在北京的地铁上每个人都拿着手机在按,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但我不觉得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在创造这种孤岛的同时,我们其实也创造了大量岛与岛之间的连接。”胡泳说。 改变早已在我们身边发生。林富元问我:“你笔记本的CPU频率是多快?”我坦白地回答不知道。他接着便说:“如果我前十年问你,你一定知道。现在人们不是很关心技术本身了,但不代表它不重要了。中国这几年最红的、新的上市公司,都不再是纯科技公司。硅谷也是一样,谷歌不是一个纯科技公司,它根本就是一个广告公司、一个媒体公司;苹果早就不是科技公司,而是变相的、巨大的媒体公司。” 虚拟世界的社交守则 “岛与岛之间的连接”形成了全新的小世界——Facebook产生了第五亿个用户,媒体接着就评论道,“假如这个网站能够拥有一片领土的话,那么Facebook将是人口位居世界第三的大国,全球1/4的网民都拥有处于活跃状态的Facebook账号”。 尼尔森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网民每四分半钟就有一分钟花在了社交上。这甚至与现实中的GDP带来的影响无关——巴西是社交程度最高的国家,86%的网民每月访问社交网站5小时。 “人类越来越多把自己现实生活当中的活动搬到虚拟空间。”胡泳说,“互联网上人人都不知道您是一条狗,是早就过时的一个认识,因为那时候上互联网的生活还不够多,这是互联网第一阶段显著的特征。目前,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的阶段——一方面,大家已经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获得了身份;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多地识别身份。固定的身份让你在虚拟空间的各种活动获得更大便利,未来的趋势,是大家在互联网上都会获得真实的身份。” 在几乎“永远在线”的情况下,虚拟世界的身份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真实的身份”——无论是Facebook对用户已删除数据的使用权的提起、FBI介入iPad泄露个人隐私漏洞的事件,还是中国的人肉搜索带来的道德争论,都证明我们面前的“小世界”不是世外桃源。 互联网赋予了每个人新的身份,也赋予了虚拟世界一套全新的生存法则。无可否认的是,“小世界”里等级依然存在,只有适应虚拟世界规则的人,才会获得更多话语权。胡泳说:“名义上来讲,每个IP都是平等的。网络上‘反智’的声音也非常强大,网络社会当中所谓的精英和专家、教授,很多都是贬义词,证明了草根的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在网络社会当中,身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谁能够自如地转换现实与网络之间的多重身份,谁对自己的身份拥有更大的掌控权,谁就是精英。网络精英的对立面是没有这种网商的人,换句话讲,就是不能自如地运用互联网的方式和语言在互联网生存的人。”
View post:
到底要在多少个小世界里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