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若行
mollyxxinx@gmail.com
前段时间深圳搞了一个金鹏奖,据说是要做成学生电影节的金鸡百花奖。有两个香港这边读书的内地同学入围了,其中一部片子最后还得了最佳摄影奖。有学弟在电影节实习,据说颁奖礼搞的非常宏大,找来了数位重要头衔大人物出场。
近几年中国的电影业兴起得很快,有预计在未来的十年内,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将达到每年300亿人民币,从而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所以可以想见的,各大城市若无政策控制,会相继开办电影节以吸引投资和旅游,从而借助文化头衔促进经济发展。当今全球定期举行的电影节总数已达到800个,其中以欧洲最多。而中国除了办了十几届的“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有点名外,搞电影节的市场还很大。
记得在大学时代,我们这班学电影的是每次电影节的忠实粉丝。香港电影节奇多,什么法国电影节,意大利电影节,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节,同志电影节。片子都很不错,常常有从未上映过的外国得奖影片放映。场地是遍布香港角落的各种放映场所,大的小的,虽然有些设施不怎么样,但总不会失望。只可惜每部片都只放一两场,常常是一票难求。所以订票的人成了关键,通常这种任务会交给一两个网络订票高手(眼急手快),他们会事先做好计算,哪些电影多少人要,然后网络订票开始的那一分钟就刷新网页,立即点击热门的几部。
那时偶尔有机会去观摩金像奖颁奖或者亚洲电影大奖颁奖总觉得兴奋不已,思前想后要穿什么,后来想起走红地毯的又不是自己,也觉得很可笑。看到明星时连忙拍照,感叹别人的脸就是小,上镜就是好看之类。
曾经有一年有幸去香港国际电影节做了一个小小的志愿者,被找去的原因是会说一点点日语。因为那晚是日本电影《超时空泡泡女》的首映,需要志愿者去做接待嘉宾的工作,我就是那个递笔员(递笔给明星签名)。但问题在于首先我的日语并不好,仅限于简单问候(不过后来发现不需要说话,囧);其次我对香港的各种小明星并不熟悉,好几次看着衣着华丽的以为是明星上去递笔,结果是明星的经纪人之类。
后来重磅炸弹出现,主角广末凉子和阿部宽来了(其实导演也来了但被我忽略了)。由于阿部宽真人真是很高很帅,我顿时愣住了,在旁边人的提醒下才上前去。然后各种媒体在前面咔嚓咔嚓拍照,我妄图在第二天的报纸找到作为背景的我,但是失败了,记者们都很敬业的把我cut掉了。
工作以后,接触电影节的机会很多,不再是那个看到明星会紧张,穿着一身黑色的工作人员了。但是电影节也不是看起来那么风光,要操心的细枝末节多的去了。比如宣传册上面的内容图像,演员导演的行程安排,媒体联络,甚至有一次我连字幕都是自己跟着做的。还有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都不能闪失。倒是后来再没有被人从照片上截掉,倒是好几次没有打扮就被拍了进去,深感以后出席活动一定要画个妆。
电影节一来是自己观影的好时间,二来也是认识同好者的机会,我本人就有好多个朋友来自网络上一起相约观影。身边甚至有人在电影节缔结姻缘,一对情侣当时就是一起参加了大学生电影节,分别入围。但见面时两人互不知道,于是都心高气昂,后来彼此竟被对方的气质吸引,才发现都是导演。
回过头来说说学生电影节,几年前在北京,去看过电影学院主办的国际大学生电影奖。有不少质量优秀的国内外大学生作品播放,这些作品中不少都是当年热门,参加了外国许多著名的大学生电影节。于是感叹中国的大学生电影节也开始办得有声有色起来,起码在片源上。后来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也看到了本国的人才辈出,以前以为中国动画已死,后来看了几次学生作品,又有了信心。
大学时代自己的片子也曾参加过波兰的大学生电影节,第一次被人那么以礼相待,以至于那成了后来几次参加电影节中最开心的经历。可见硬件跟上去了,软件也是重要部分。相对于以城市举办的电影节而言,各大院校举办的大学生电影节步骤来得简单得多。于是眼看着国内迅速崛起的各种DV比赛,大学生电影节,每个都搞的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不知能有几个可以打出金字招牌,做的长久一些。
但愿中国的电影节无论是影片放映还是颁奖典礼,都能往优质发展,而不是搞成了一台有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就好。我们不缺乏热爱电影的观众,也不缺乏有创意的年轻人,缺乏的是真正为他们提供的平台。千万别在影片内容的重重删改中,在主题思想的深厚影响下,让我们错过和曲解一部又一部好片。
原文载于《大学生》杂志
因为月刊原因,故会迟一些,有些已经不是新闻请大家见谅
请看原文:
走,电影节里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