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青企出收入倍增计划 交运职工工资将翻番

青岛新闻网 2010-07-21 06:37:41 青岛早报  

    青岛人收入倍增不是梦,已经有企业定下硬指标,让所有员工收入翻一番。昨天,记者在市国资委“转方式,调结构”典型企业探访活动中了解到,青岛交运集团将在三到四年内,使集团6000多名在岗员工工资性收入翻一番。这是我市首家企业亮出收入倍增计划。

    此外,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开始意识到提高薪资、善待员工的重要性,主动为员工涨薪,但是受困于体制机制、历史遗留问题,鲜有提出大幅度涨薪计划的。

人均年收入从2.4万到5万

    记者了解到,交运集团的“员工收入倍增计划”已经相当明确,有财力准备,并非“放卫星”:该集团目前有6000多名在岗员工,目前的人均年收入水平是2.3万-2.4万,从今年开始,每年力争收入同比增加15%以上,到“十二五”规划实施期末(2015年),使员工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水平,实现翻番。根据该集团目前业务发展情况,这个目标最快3年内实现。

    “对员工来说,把钱挣回家才是硬道理,才能有尊严。光发展企业不让员工得到好处,那转方式、调结构也是空话。”交运集团总经理刘永康说,今年以来,该集团响应“转方式、调结构”号召,优化产业结构,集约内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今年上半年实现了利润翻番,并在铁路货运、现代物流等多个方面出手,为未来几年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有了企业发展的基础,才敢收入翻番。”

    对此,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因为多年来“交运员工在客运企业中收入算低的”。记者了解到,目前一线交运司机人均月收入2000元,到手的工资在1300元左右,低于我市社平工资。此次倍增,被认为“涨在情理中”。

大企业调查不涨工资因为不敢

    “把人力资源当成最宝贵的资源,主动提高员工待遇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反映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近日,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富士康员工跳楼、本田配件厂罢工等事件为制造企业提了个醒,岛城从国企到普通制造业民企,已经有一批企业主动提高薪酬待遇,稳定员工队伍,增加招工。

    但是,对于大型企业、大国企来说,涨薪的话题却 “很纠结”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我市6家万人以上的大企业,明确要大幅涨薪的却没有一家。

    “不是没钱,是不敢涨,涨了麻烦事会很多,现在普遍有这个情况。”某大国企办公室负责人苏女士说,该企业近年来发展很好,公布的报表利润每年都有20%以上的增长,可就是不敢大范围涨薪,原因很简单:给正式在编职工涨薪,外围员工来闹;给在岗职工涨薪,退休的来闹。

    同样情况,记者询问岛城某知名企业时,外宣部负责人兰先生说,从今年开始,该企业决定冷处理涨薪消息,请记者“高抬贵手”,因为话题 “太敏感”,领导“压力很大”。多年来,这家企业已经连续涨薪30多次,曾被誉为善待一线员工的典型范本。

    对于交运集团明确喊出薪酬翻番,多家接受采访的企业中层人员表示羡慕,佩服交运领导层敢作为。“企业自发推动薪酬倍增很难,国家下文统一推动会容易些。”一名企业高管这样说。 记者 刘文剑 摄影报道

工资5年倍增或写入规划

    民富才能国强。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被坊间和经济学界广泛热议,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话题。昨天,有媒体报道称,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做客人民网与网友互动时表示,我国可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如果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5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或年底出台。

    数字显示,近几年,中国的GDP增速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是劳动者的报酬却停滞不前。1990年至2007年,我国劳动者的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低到39.4%,降低了14个百分点。有多位中国专家说:中国现在基本具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

    记者了解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最初来自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搞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目的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二三十年后,进入到一个产业瓶颈阶段,表现为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失业压力大,面临通货膨胀和本币升值压力,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各阶层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第二次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该计划实施后,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中国经济要从出口拉动到向内需拉动转向,需要大幅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岛城经济专家刘文俭这样告诉记者。

请看原文:
可怕的收入倍增计划!青岛市已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