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话之一

友:袁教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讨论得很热闹,怎么不见你出声呀?
袁:我素来不太喜欢凑热闹。重大问题,甘当后知后觉,力求考虑得深入一点,没有坏处。

最大的缺失是躲躲闪闪

友:是不是对这个《纲要》不屑一顾啊?
袁:哈哈,没有这个斗胆!过去的十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也有较大发展,大学的毛入学率达到24%,十年后还有提高到40%,《纲要》提到的这些成绩都值得肯定。不管还有什么问题,读书,识字,受教育的年限提高,总是好事。
《纲要》里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改革措施,也都应该肯定。比如,大学的考试制度要逐步改革,要将考和录取分开,不要“一考定终身”,等等。诸如此类的具体方法是大学普及化、教育终身化的一个途径,任何国家都可以用,跟“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友:不想听你唱赞歌,直截了当说说《纲要》的缺失、弱点、错误在哪里呀?
袁:最大的问题是躲躲闪闪,甚至文不对题!
文章怎样做,先要看题目是怎样提出来的。
教育的任务是为发展储备人才。讨论中国的教育,必须弄清中国未来三十年往何处去?
1.在经济领域,如果萧规曹随,像过去三十年那样主要做人家的加工厂——发达国家的企业创新,设计,中国负责加工,赚点加工费,这是一条卖苦力的道路。当然有少量创造,有本土企业崛起,但基本局面是为人作嫁。现在一半以上的外贸控制在外资和合资企业手上。如果是这样定位,这条道路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也需要大量工程师和白领。我们的教育按照这个《纲要》去做,可以数出一大堆成绩,经济继续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也不乏发明创造;可是,大的方面不生不死,完成不了向创新国家转化的历史任务。
2.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公认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3.睁开眼睛看世界,我们的教育也比不上发达国家。这意味着我们的青少年在起跑线上就比这些国家的同龄人落后了。我反对鼓动民族主义,终有一天国界会逐步消亡;即使在当前,各国也在走向互利、共赢。人类在前进,冷战结束20年了,那种相互砍杀的野蛮局面正被越来越多的文明人和文明国家所抛弃;迷恋武力的暴徒,神憎鬼厌!在自由竞争、自由交流的世界里,中国人能否赢得平等和尊严,完全视乎自己赖以生存的制度和自身的素质,而后者取决于教育。
如果不想自欺欺人,应该敢于正视上述严峻的现实。
核心是怎样的中国人才能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
第一.既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又有民主、法治习惯的现代公民。
第二.具有人类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
这两个标准不算高吧?
只有这样的公民才能破除现有积弊,推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也只有这样的公民能支撑现代社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而且只有这样的现代公民群体中,才能产生一批又一批可以影响世界未来发展的思想家、科学家、大学者、大企业家和大政治家。
大部分中国人达到这个水平,很难。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达到这个要求,很应该吧?
友:这两条要求不算离谱。您怎么判定《纲要》没法实现这些要求呢?
袁: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次讨论《纲要》,有个现象令人心寒!
友:您发现什么啦?
袁:对中国教育的痼疾,钱学森说得很痛快:现在的大学没有一个是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来办的;比不上国民党时代;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大意)
温家宝总理一再聆听钱老的意见后,今年1月26日在一个座谈会上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学校要有“办学自主权”,教师和学生要“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个发言很到位,很重要。但是,《纲要》居然没有写上后面那八个字!文件躲躲闪闪,怪不得人们说话吞吞吐吐。总理找一些著名的大学校长座谈,他们畏畏缩缩,不敢直截了当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他们难道不懂得“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是现代大学的生命线吗?这就是蔡元培说的“自由思想,兼容并包”,我不相信堂堂大学校长连这个常识都没有。恐怕是知道而不敢讲,总理说了也不敢讲,这样的心态太可怜了!这似乎是历年来动辄整人的后遗症,不少校长自然养成官僚心态,缺乏教育家气概,说话就力求平稳、圆通了。
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是制度层面的问题,丝毫含糊不得。没有这样的制度保障,就形成不了学术和人才正常生长的环境;不但出类拔萃、敢于冲破各个领域陈规陋习和固有结论的人很难脱颖而出,大部分毕业生能不能成长为现代公民也不无疑问。
我们的大学至今苏联教育的阴魂未散。在苏联专制主义体系下,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当然不容你“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相应地在培养目标上,不管有什么花花俏俏的文饰,实质只有两点:一是听话,甘当驯服工具。二是有用,是得心应手的工程师或御用文人。清除余毒,涉及制度变革,谈何容易!
《纲要》提到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中国特色无处不在,和汉人的黄皮肤、黑眼睛一样,毋庸刻意追求。怎样界定“现代学校制度”?没有“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十三个大字,现代性无从体现;不管挂上什么牌子,只是技能培训学校,培养工程师、白领或者研究人员的高级职业训练班。

制度改革是提高质量的突破口

友:《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您怎么看?
袁:“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非常正确。可是,质量提高的关键在哪里?《纲要》里提到一些,如营造学术自由的宽松环境,建立“中国特色的的现代学校制度”等等,但语焉不详,甚至互相矛盾。一方面说“去行政化”,一方面要求加强管理和组织建设。还出现了一些很奇怪的词,比如“教授治学”,这个概念其实不伦不类。这个“学”要是指学术,教授治学是份内事,不是废话吗?可能指管理学校的教学吧,但是学校的教学跟其它方面是分不开的。有些学校叫“教授治教 ”,是教学还是教育也说不清楚。光治教学,那其它方面扯教学的后腿怎么办?能不能管?如果这个教,指的是教育,为什么不干脆说教授或教师治校?
学校就是学校,不要办成衙门,去行政化完全正确。可惜讨论也是不得要领。去行政化如果只要撤销学校的行政级别就能实现,那就太容易了。其实,这要从两个方面看:
校内的一切要为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不要反过来教师要为行政机关服务。
校外则把学校和党政机关的关系纳入正轨。
现状是教育行政部门用很多繁琐的规章制度将大家的手脚捆起来,经常检查,填表,折腾大家;甚至有些学术和思想是非也是官员说了算。大学内部不是行政为教学和研究服务,而是反过来,教师和学生都要为完成行政机关布置的任务奔忙。后一现象有的是校内自己制造的,但也有不少是上级机关布置下来不得不完成的,很大程度还是办学自主权问题。
多年来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喊得整天价响,什么211工程、985工程,从上到下,朝思暮想。可是,就是不敢触及一个关键:要保障办学自主权!在国外和港台,“大学自治”是常识。我们的大学要不要这一条?你想要世界一流大学或合格的现代大学,非有这一条不可。当学校的一切取决于上级党政官员意愿的时候,这个学校肯定办不好。对上察言观色,奉承唯恐不及,固然令人恶心;更麻烦的是党政官员的干预学术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友:《纲要》不是提出要管办分开吗?
袁:真正管办分开,没有那么容易。这牵涉到党政机关官员的观念转变和运行方式彻底改变。
第一.挑选校长。
现在是上级机关考察,挑选,任命。也就是说,官员决定命运。这样挑出来的校长,对上不能不十分恭顺。顶尖人才或耿直之士很难脱颖而出。为什么不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组织一个有公信力的委员会在世界范围招聘、挑选,由学校董事会去任命?深圳办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就是这样挑出来的,其他学校为什么不行?
第二.经费分配。
现在是“跑部钱进”,即使有什么委员审查,也要出奇招,拉关系,还要按照课题指引去申请项目。超出官员和官方信任的权威的认识水平,就不要指望能立项了。
第三.学术是非的判断。
学术领域没有国王。自由讨论,自然淘汰,官员出来指手画脚,不但留下笑话一箩筐,有时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黄万里教授反对修建三门峡电站招来毕生苦难的故事记忆犹新,环境破坏恐怕无法彻底修复了。近年又有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喜剧上演,似乎要在社会科学领域又一次像1957年那样拔白旗,插红旗!学术只有真假对错之分,真能嗅出不同阶级的香臭气味吗?
调整党政机关和学校的关系,也离不开教育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灵魂。离开这一条,党政机关和学校的关系无法理顺,教育问题无法彻底解决。

请看原文:中国教育 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