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一个华人聚居的街区,街上有几十家华人开设的餐馆和商店,但只有一家犹太商店。那个街区的治安状况很差,光天化日之下经常发生抢劫案件。更具悲剧意义的是:尽管华人在那个街区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可劫匪专门挑选华人商店实施抢劫,并且多数情况下能够如愿以偿。一则华人胆小怕事,被抢劫时大多不敢声张,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来避免可能发生的进一步报复;二则华人各自为政,在同胞被抢时隔岸观火,不到不得已时不肯施以援手。结果劫匪食髓知味,胆子越来越大,针对华人的抢劫也越来越频繁。那条街区尽管只有一家犹太商店,但一直没有被劫匪定为目标,就是胆子再大的劫匪也远远地绕过去。他们深知犹太人的商店是抢劫不得的,你别看这条街区只有一家犹太人,但他们身后有几百万犹太人为其撑腰。如果你胆敢抢劫任何一个犹太人,就会有成百上千的犹太人行动起来,一边给警察局施加压力缉拿凶手;一边自行酬集金钱雇请高明的私人侦探协助警察破案,结果要不了几天就会把凶手绳之以法,就是再凶恶狡猾的凶手也逃不脱他们的追捕.

  南洋华人对金钱不可思议的热情确然得到了回报。当犹太人在阿拉伯世界的缝隙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时,华人在经济上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居然主宰了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命脉。令人不解的是:主宰国家经济命脉的人并没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等待他们的依旧是歧视、迫害甚至屠杀,强暴。富裕起来的华人命运和先前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东南亚国家不止印尼把迫害华人作为一贯的国策;菲律宾的华人也从来没有轻松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越南迫害驱赶华侨的暴行比印度尼西亚一点也不逊色。

  历次的灾难证明,南洋华人的金钱并不是万能的,相反还是灾难的祸根,可华人好象意识不到这一点,对金钱的热情依旧没有消退的任何迹象。

  华人什么时候才能从金钱中走出来,把视线集中到权力和尊严。

  南洋的华人喜欢聚居,但聚居并不是团结互助的标志。不团结和好内斗是华人最主要的劣根性之一,海外的华人也不例外。南洋的华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生活在满怀敌意的异族群中,只有团结一心才能生存发展和抵御外侮,可华人就是坚决拒绝团结,对内的戒备远远大于对外的防范。你别看印尼的华人有六百多万人,但因内部四分五裂的缘故,在大限来临时就象一个人一样容易对付。当全球的犹太人团结成一股不可分割的力量时,海外的华人依旧是一盘散沙,依旧奉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中国人好坑中国人”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当一个民族喜欢坑害自己人时,外族若不去虐待他那真是天理不容。

  华人到哪里都喜欢“拉帮结派”,但拉帮结派也不是团结的标志;而是为了更大的内斗所作的组织上的准备。海外的华人帮派大多是对付中国人的;而不是对付外国人的.

  令人痛心的是: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南洋华人和犹太人分道扬镳。犹太人紧紧抓住历史赋予他们的契机,重铸民族精神,找回了民族的尊严,彻底摆脱被迫害屠杀的噩运。南洋华人则坚定地继续自己辛酸屈辱的历史,继续成为任人屠杀宰割的“无助的羔羊”。

  当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同伴的血泊中站起来时,他们想到的不是反思灾难的根源,争取向凶手复仇和向社会讨公道;而是想方设法把失去的钱赚回来,只要凶手不断绝他们赚钱的财路,他们就会和杀死父母兄弟强暴妻女的凶手和平共处。至于把钱赚回来后能否保住自己的财富,是否象上次一样因钱招祸,就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了。一次又一次血腥教训并没有教会他们这样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在一个文明程度不高的社会里,一个没有权力没有尊严的弱势群体拥有再多的金钱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没有力量保住自己的财富不被外来的暴力抢劫。对于一个人和群体来说,权力和尊严是第一位的;金钱则是第二位的。有了权力和尊严,没有钱可以很快挣到钱;没有权力和尊严,有了钱也会很快失去。

  于是东南亚的华人只知道“开店,做生意”,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做;别人来抢来杀了,就只会哭,哭过了,就忘记了;然后继续“开店,做生意”,等到财富积累到一个可观的数目时又招来下一次的抢劫、屠杀、……

  因为没有危机意识,我们在舆论宣传和国民教育上习惯总结成绩,歌功颂德、文过饰非。

  尽管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自虐被动挨打的历史;可我们的宣传机器和历史教科书却把这段历史美化成民族振兴的悲壮史诗。

  中英鸦片战争,两千五百个英国远征军打败了四亿中国人,天朝大国被迫在自家庭院里签订城下之盟割地赔款。与之形成鲜明对应的是:历史教科书大书特书“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号称世界第七大海军强国的中华帝国被海军实力勉强屈居十二位的撮尔小国日本击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水师官兵丑态百出,最后集体邀械投降。一百年后我们以此为题材的影视剧《北洋水师》,绝大多数官兵摇身一变成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英雄……

  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军队一溃千里,为日本效力的汉奸军团比侵华日军还多,可我们关于这段历史的教科书却由一系列大捷组成:从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一直延伸到昆仑关大捷……

  .在西方等法治国家,大学文凭是很神圣绝对不容许造假掺水的东西,哈佛、剑桥、牛津等大学绝不会因为金钱或权势的缘故给某个学问不及格的权贵颁发大学文凭,就算他是总统或比尔.盖茨也不能够。如果某所大学给某位权贵颁发了“注水文凭”,就会被视为奇耻大辱,这所大学会跟着名声扫地,前程也会因此玩完。在文明人心中:金钱、权力与学问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你拥有再多的钱和再大的权力,也不能转变成你的学问。中国的大学则完全不同,大学文凭已蜕化为一种“交换商品”,是可以用钱和权买来的东西。只要你肯出足够的钱,或拥有足够的权势,就算你一字不识,大学也会把一张学士甚至博士文凭双手奉上。

  令人不解的是:大学颁发“注水文凭”好象理直气壮,不但一点也不难为情;相反还乐此不疲,唯恐没有权钱人物看上他们的“注水文凭”。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中国人往美国跑而没有几个美国人往中国跑呢?

  也许有人会说美国建国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建国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积累的经济成果显然要多些,人民的生活更富裕一些。

  诚然今天的美国比中国富得多,但这并不是中国人往美国跑的根本原因。今天在美国一掷千金花天酒地玩名车买豪宅的大多是中国富豪,在中国富豪挥金如土的气势下,美国富人早就甘拜下风且明智地退到一边,承认中国富人比他们更潇洒也更有钱。没有哪个文明人会傻到去和“敢把钞票打水漂”的暴发户较劲。

  一个国家有没有吸引力不仅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条件,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自然环境、政治空气和文化氛围,其中政治空气则是第一位的。中东的沙特可以说富得流油,可没有几个文明人愿意去那个国家定居。如果说沙特的自然环境恶劣的话,文明人却更愿意去自然环境更为恶劣的邻国以色列定居。

  中美的真正差距可以从这两个国家官员的职能上去寻找答案。

  官员是什么?这个问题中美两国有绝然不同的回答:

  美国:官员是“职业”;中国:官员是“职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一直是我国国际关系的热点。中美关系有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国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性,指责得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另一方面中国人如果有出国的机会,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往往首先选择美国。近几年政府派出大批中青年干部去国外学习从政经验和政治理念,首选的国家也是美国。

  当国民义愤填膺地责骂美国时,我以为美国人也在大洋那边和中国人对骂,可事实不是这样。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说:普通美国人很少对别人说三道四,没有几个人想到要去指责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怎样”与他们的生活没多大关系。至于美国政府,如果想到要为难中国的话,丑话也只能说给外国人听,不能说给美国人听,因为美国政府没有对内宣传的官方媒体。美国真是一个奇怪的国家,主流媒体完全掌握在公民手中,政府和政党没有控制任何一家电视台和报刊。

  单从语言来说,中国人对美国的不满和愤慨显然要多些,按正常逻辑美国应该比中国更糟糕,可实际情况是中国人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削尖脑袋往美国跑,没听说哪个美国人往中国跑。不少中国的花季少女争着嫁给美国老头;可从没听说过美国的年轻靓女争嫁中国老头的事,就算这个中国老头是超级富豪也不例外

  

请看原文:
光天化日之下经常发生抢劫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