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最好金龟换酒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9日,  已有 7 人推荐


Shared by Xiao

……!!这种文章才最励志。MD得好好过日子了~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一个代表团来我们部门“参观学习”,部门老大安德鲁显得有点忧心忡忡。做presentation这种小事自然难不倒他,回答问题更是小菜一碟,他只是担心不知该如何在开场的“社交”环节中与中国人交流,尤其是在对方的英语水平并不足以进行专业问题的交流的前提下。因此他特地找到我和另一个中国女生来陪他一起上阵,发挥我们语言的优势,拉近与中国代表们的距离。

 

令人尴尬的是,我也好不到哪儿去。当然,见面伊始还是挺热情友好的。见到我们这两张中国面孔,同胞们都有点又惊又喜,纷纷凑过来问各种问题:“工作几年啦?”“家在哪里?”“多久回国一次?”“在这儿住得惯吗?”。。。很有点自己人的热络。然而寒暄过后,一涉及到专业领域的讨论,我顿时傻了眼。生怕被同胞视为“假洋鬼子”,我小心翼翼地尽量不使用英文。可是很多专业的金融词汇是我工作以后才掌握的,完全不知道在中文里应该怎么表达,因此每说几句话就要停下来冥思苦想,抓耳挠腮郁闷不已。偏偏这次活动的中方翻译迟到了近一个小时,安德鲁很担心自己的presentation,于是走过来问我能不能顶替翻译。我坚决地摇头摆手:“想都别想!”

 

我还在艰难地和中国代表们交流专业知识,搜肠刮肚找出适合的中文词语。而同胞们却显然地开始目光游离心不在焉。我很难过,心想自己现在怎么沦落到这种“中不中西不西”的境地。。。

 

工商银行的代表忽然咳嗽一声:“那个,小傅啊。。。”

 

我看着他,有点心虚――不会是被人嫌弃了吧?

 

他走近一步,压低嗓门:

 

“你知道在哪儿能买到Burberry吗?“

 

其他几个代表也忽然围了上来。

 

“小傅,那些大牌的工厂店在哪儿?。。。真的能便宜不少吗?。。。会不会全都是上一季的?”

 

“小傅,如果我想买名牌手表,应该去哪儿?。。。对呀,就是好一点儿的那种。。。”

 

。。。。。。

 

我礼貌地一一回应着。嘴角却忍不住露出一丝苦笑。

 

原来,这才是我的“优势”和“价值”所在啊。。。

 

 

 

之前我写过一篇博客《非典型片断》,里面的第三个故事提到过一个信用风险部门的女人,她不仅是残疾人,还是侏儒症患者,可是身体的残疾完全没有对她的自信与工作能力构成任何影响。最近我开始做一个对冲基金的项目,又有机会和她一起合作。

 

星期五中午,从那家对冲基金开完会回来,由于她行动不便,我就叫了taxi,和她一起上车回公司。

 

“今天是周末,但愿能早点回家。”我搭讪着对她说。

 

她低头摆弄着黑莓手机:“但愿如此。。。不过我下午还有三个会要开呢。估计连午饭都来不及吃了。。。。对了,关于这个对冲基金,我们应该。。。”

 

她又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这个工作狂!

 

我嗯啊地答应着,目光却一直没有离开过车窗外的风景。

 

Oh shxt!”她刚接到一个电话,没说几句就惊呼起来。我闻声回头。她挂掉电话,颇有点烦躁地皱起眉头:

 

“它们都跑出来了。羊都跑出来了。”

 

“谁?谁跑出来了?”我以为自己听错了。

 

“羊啊。羊栏没关好,它们都跑出来了。这下可麻烦了。。。”见我仍然是一副大惑不解的样子,她简单地向我解释:“是这样的。我有一个农场。。。”

 

原来她住在离牛津不远的一个地方,每天开车两个小时去伦敦上班(!)。

 

她居然拥有一个农场!我努力平复一下惊讶的心情:“那么,你有多少只羊呢?”

 

“大概三百只吧。我还有六十头猪和四十头牛。”她的语气就像在说“我有两只狗一只猫和一辆自行车”那么轻松。

 

我差点从椅子上摔了下来。

 

“我的老天!”我崇拜地说:“你简直就是一个大农场主嘛!谁替你打理农场呢?”

 

“我雇了几个波兰人帮我做事。他们还要打理一间商店和一个咖啡店。。。”

 

我自认不是那种没见过世面的人。如果场景换作是在乡村,这样的对话绝对不会让我惊奇。可是眼前的她还是让我讶异得合不拢嘴――农场主,大公司的Chief Credit Officer,残疾人。。。看似矛盾的多重身份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我觉得有点头晕。

 

她伸了个懒腰:“唉!这个周末可够我忙的了。几个朋友从美国来看我,还不肯睡在屋里,非要在农场里露营。。。如果不下雨的话,还要搞个露天烧烤。。。”

 

听起来像是牢骚,然而她的脸上却是几乎快要满溢出来的幸福。

 

出租车直接停在公司门口。她拒绝了我的搀扶,自己艰难地一点点挪下了车。望着她在前面一瘸一拐的身影,我百感交集地想:幸福真的是因而不是果。只有当你自己热情对待生活的时候,生活才有可能以同样的热情回报你。而我也同样清楚地知道,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可是如果没有社会风气的宽容,没有学习就业渠道的畅通,没有“机会均等”的制度保障,这样的幸福不会成为“因”,也自然不能结出“果”。

 

一个国家的伟大,有时正体现在像她这样的人身上。

 

 

 

三年前我和崚楠同学第一次见面,坐在Tate Modern的酒吧里,她不经意地告诉我:“前几天我和刘瑜也来过这里。。。”

 

当下我就在心里尖叫:“你认识我偶像?!”

 

刘瑜(醉钢琴)是我的偶像。我想我不用一一列举她到底什么地方吸引了我,只要看过她文章的人自然会明白。默默地仰慕了她这么多年,看过她的每一篇文章,在博客列表里将她的博客链接标注为“我偶像”,甚至有几个共同的朋友。。。不是没想过写邮件给她表达心意,甚至想过直奔剑桥,在她上课的教室外围追堵截,可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害羞情怯,又怕给她造成麻烦,因此这些疯狂的念头也只是一闪即逝。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合格的粉丝:远远地,默默地关注。只是欣赏,并不盲从。

 

可是当得知崚楠准备用“家宴”促成我和刘瑜见面的时候,我还是激动得像个快男超女的粉丝。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她,也许也将是最后一次。我也并不奢望她会喜欢我,和我成为朋友,因为将心比心,我也不是仅凭一面之缘就能和人成为朋友的那种人。说起来我和刘瑜其实有些共同点――都是江西人,也是人大校友。可是我也知道这种标签是很肤浅的,能够成为交谈的切入口,却不能成为维持友谊的原因。

 

然而见面以后,我真的更喜欢她了。刘瑜真人比我在网上看到过的照片更瘦,更年轻,更好看。她没有架子,亲切健谈,把我起初的羞涩与狷介都一扫而光。她的态度也很大方,荤素不忌,我们从1989年的罗马尼亚剧变一直聊到成人影片为什么被称作“黄片”(刘瑜还特地起身去用电脑百度“黄片”一词的来历),从鬼故事聊到减肥心得,又从喜欢的男演员外貌聊到“身份认同”的话题。。。和我的不善言辞相比,她语速很快,说话有条有理,想法独到,而且善于总结。这使得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心甘情愿地充当听众的角色,完全能想象她在剑桥或是清华讲坛上的挥洒自如。总的来说,除了长得更好看和网名叫“醉钢琴”其实却滴酒不沾这两点以外,刘瑜和我想象中几乎一模一样。

 

刘瑜并不介意见网友,这一点倒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粉丝要求见面,她都尽量满足。不过她也略有微辞,觉得有些网友只是把她当作“大熊猫”,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与“名人”见面的好奇心和虚荣感。听到这里我也有点心虚,可是想想觉得自己并不属于此类人,也并没有主动地要求见面,于是也就释然了。

 

一顿晚饭,边做边吃边喝边聊,从七点一直持续到凌晨四点。。。我喝着小酒,看着身边的刘瑜和崚楠,深深感到有才华的人是多么幸福。刘瑜的文学和学术才华自然毋需多言,而崚楠在烹饪方面更是才华横溢。刘瑜看到铭基的时候说“喜欢艺术的男生好像都很擅长烹饪,因为烹饪也是艺术的一种”,这后半句用在崚楠身上才是天衣无缝。她做出来的菜不仅美味,而且完全是艺术品。又因为是真正的热爱,花了大气力钻研,功力深不可测。和她聊天,没几句便一定会回到“美食”这个话题。她特地去法国蓝带烹饪学校上课,去各家米其林餐厅试菜,早上五点去海鲜市场采购海鲜,腌制泡菜的“母水”不远万里从成都背回来,不厌其烦地把鱿鱼切成米粒大小,用水果和巧克力做出的酱汁把盘子画成艺术品,连铺在龙虾刺身下面的树叶都是从日本空运回来。。。自古以来,但凡天才,都具有“不疯魔不成活”的气质,而崚楠毫无疑问是个烹饪天才。在她家吃完这顿饭的第二天中午,铭基同学去一家法国餐厅和朋友吃午饭。回来以后我问他“和崚楠的手艺比起来如何?”他毫不犹豫地摇头:“当然比崚楠的差远了!”

 

我们有没有尝过更美妙的一顿饭?我和铭基一起冥思苦想。结果是没有。真的没有。她是个天才。享受这顿美食的喜悦,在某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我见到偶像的喜悦。我这个没出息的家伙,果然还是重物质轻精神啊。。。

 

 

 

十二道菜(!),让我一一道来:

 

 

 腌熏三文鱼慕斯+鱼子(或三文鱼)+黄瓜

 

 

 

 

鱼子酱+cheese+薄脆

 

 

新鲜牡蛎

 

 

 

四川泡菜:酸豇豆+酸萝卜

 

 

皮蛋拌豆腐(中菜西吃,还配了木鱼)

 

 

 

皮蛋酱是这样磨成的

 

 

Squid Risotto。这个太牛B了,看着以为是米粒,其实是鱿鱼粒!上面黑色的是松露。

 

 

 

烤扇贝配芦笋汁

 

 

螃蟹忘记拍了。。。

 

龙虾刺身

 

 

咖喱虾

 

 

私房酸菜鱼

 

 

甜点Macaron

 

 

这个盘子这个盘子!是崚楠自己用熬出来的酱汁画的!红色的是红莓酱,黄色的是热情果酱,咖啡色的是巧克力酱。还有什么可说的!这个盘子完全是艺术品!

 

 

其它照片。。。

 

    

 

 

 

 

 

    

 

    

 

 

 

 

请看原文:
一周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