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对牛乱弹琴 | Playin’ with IT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2日, 已有 16 人推荐
李开复离开谷歌中国创办创新工场,已经快一年了,期间我从未去过位于清华科技园的创新工场。今天中午,我第一次吃到了那里的免费午餐——不如谷歌中国的丰富、高档,但很家常、很可口。
创新工场的办公环境,可以说拥挤不堪,但似乎有种魔力。工友们乐于呆在这里,或许这就是白手起家的那种感觉吧。不过很快,他们就会搬到第三极大厦,四倍于目前的办公面积。
创新工场从第一天起,就承载了很多的怀疑。李开复似乎并不在意,他只是为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原本就不是为了打消别人的怀疑。尽管他也承认,创新工场一年来的发展,很多都跟最初的设想不一样。比方说,没有预期的那么多跨国公司的高级人才加盟,互联网大公司的中高层加盟的也不太多,同时,体内孵化也并未成为创新工场的主流,主流是带项目加盟,创新工场负责配置人员、资源,优化商业模式。不过李开复说,按当初的设想,创新工场一年后的状况应该可以打70分,实际上他现在愿意打95分——远远好于预期。
开始大家都习惯按孵化器的模式来理解创新工场,李开复说,创新工场其实是一个介于孵化器和风险投资之间的角色。他希望创新工场每投资100个项目,可以有两三个达到10亿美元规模,二十几个达到数千万到1亿美元规模,即使有七成的项目都会失败,创新工场也是成功的。不过眼下,他要求所有的项目,生存第一。
加上实习生,创新工场的人员规模已经达到170人,并且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达到300人。目前已经在运转的项目有十几个,大部分跟移动互联网相关,第一个对外公开的是豌豆荚——一个Android手机管理软件。豌豆荚的项目负责人是王俊煜,大学毕业就进入谷歌中国。问他在谷歌工作跟现在自己运作项目有什么不同,他回答:快。开发快,进展快,变化也快。
我问李开复,自己创业,相比在跨国公司做高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快。李开复也是同样的回答。在创新工场,似乎所有人都在以四倍速前进。我的朋友黄继新是创新工场的分析师,他每天像打了激素一样到处找项目、看项目,精神十分亢奋。尽管他喜欢办公室的氛围,却常常不敢呆在办公室,一旦被他的老板汪华发现,就会挨批:分析师怎么能呆在办公室里?
创新工场的项目有大有小,小的只有几个人,大的几十人。比如基于Android的手机OS项目,也许人数很快就会达到70人。李开复把一个装了他们OS的手机拿给我看,待机屏幕上没有一个大大的搜索框,因为中国手机用户没有拿起手机就搜索的习惯,他们更喜欢直接打开某个应用。创新工厂的OS集成了一些中国用户喜欢的应用,比如手机阅读、照片修改美化等等。
创新工场关注Android基于两个考虑,首先,Android将在中国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其次,对Google内置应用的替换实际上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特定的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很难做好手机OS,因为他们会努力内置自己的服务,排斥竞争对手的应用。创新工场的手机OS,可以以更开放的心态,满足二三线手机厂商甚至运营商的需要,比如天语。
手机OS作为一个平台,还可以为其他的项目提供发展空间,比方说豌豆荚就可以无缝地与之整合。电子商务也是一样,创新工场不希望投资一个直接卖东西的网站,它更希望投资一个平台,能够将用户与企业更好地衔接的平台。李开复认为,一般的团购模式,是一种难以持续的模式,但若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平台。
创新工场跟谷歌中国有一个重大不同,就是政府的态度。谷歌中国在政府眼中,永远都是个外人,但创新工场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减免税收、低廉的办公室成本,到员工的北京户口,甚至有可能创新工场的基金中,会包含来自政府的钱。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