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飚

英国时事评论员

相声演员郭德纲

郭德纲陷入媒体讨伐的“四面楚歌”

8月17日,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大陆一家网络媒体中公开支持郭德纲,这是极为罕见的声音。 孔庆东近年来在大陆,以文学研究者身份,批评当下政治和思想界,极为活跃。他提到郭德纲的相声,符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孔庆东的身份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实一篇在中国历史上极富革命性的经典,史料价值很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偏重高雅一头,所以胡风集团、“右派”知识分子的遭遇成为讨论的热点。但是在另一端,传统的改造被极大忽视了,这可能是不同层次话语权的权重不同所导致的结果。这方面一些比较底层的传统改造,很值得研究。

孔庆东很看重毛泽东在文艺思想的创造性地位,常常被很多自由派认定为极左。但是从他的专业背景来看,他对毛泽东的推崇,放在一个文学史角度,是可以理解的,这背后的学术逻辑,与他力推金庸研究,如出一辙。他经历与一般的学院知识分子不同,年轻时代,闹过学潮,去过广场,步入中年,抨击自由派知识分子,即所谓“汉奸”或者“土亲美”(方舟子语)。对于中国当代政治潮流的解读观察,他深受毛泽东的影响,这种推崇也许会弥漫到对整个毛时代的看法。

意识形态创造力的衰退

郭德纲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娱乐事件,它还提供一个传统试剂来检验中国当下意识形态的战斗力,可以测验可能的意识形态的样子。中国传统,比如佛教、道教、戏剧、曲艺、武术和中医等,1949年之后有个很激进的改革,或者说意识形态化。这股改革的力量,其实在1949年之前,中共都布下了自己的伏笔,也就是统一战线上最底层的朋友和同情者,改造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建国之后,在这些传统领域,基本上出现了一批能够听命于意识形态改革的人物,比如侯宝林(相声)、顾留馨(武术)、赵朴初(佛教),他们对于结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这些传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点,我觉得共产党和国民党在组织能力上的差异,也必须理解中共的执政管理能力,有过人之处。不明白这点,不承认中共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历史强大冲击力,就很难把今天中国问题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去理解,缺乏这样的“同情式理解”,在今天的中国,空喊口号,想改变什么,基本上没什么用。

如今,郭德纲的相声,复兴的不是传统,而是暗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他给普通人说相声,不怕领导生气。但是,今天的中共,在意识形态原创性已经大大退化了,追捧缺乏深厚理论根基的秘书稿加领导说话,塑造意识形态权威形象,已经相当乏力。 最起码一点,套用中共哲学话语,这种“反三俗”的运动,违背了“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基本原理。当今的中国,经济形态已经大大多元化,试图用空泛的道德观念来统一化基于不同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在逻辑上是违背了中共思维。最简单的事实,郭德纲比其他任何相声演员挣钱,这个就是经济基础的表现。

信息时代的挑战

中共在意识形态上的建树,应该是共产党留给中国政治最大的资产之一。在文艺界,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1942年开讲,一直影响到文革末期,成为纲领性文件。

如今,借用中共话语,把过去的武装斗争、组织建设和统一战线三大法宝,置换成今天的经济、组织和意识形态。经济建设有目共睹,江泽民时代“三个代表”比较成功地在组织上解决中共基础,意义其实不容低估。

唯有意识形态缺乏建树,邓小平所强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不过是一个方法论上求全的意愿。“三个代表”在民间备受嘲笑,讥讽为“戴三个表”,才是中共意识形态真正的处境。伴随其前后的三讲、以德之国,一直到胡温时代的八荣八耻到现在的反三俗,无一不是以缺乏理论根基的讲话,几乎处处碰壁,黯然收场,所谓以“一阵风”形式收场。

值得注意的是,北大中文系目前形成了一股潮流,孔庆东对郭德纲的力挺,在这股潮流之中。比如北大中文系近些年来,前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力推语文教育改革,韩毓海撰写大部头的中西思想史的对比。一方面,得益于中文系传统优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了解高于泛泛之辈,对于缺点认识得比较透彻,另一方面,对于西方观点能够倾听,又不甘心于臣服西方思想话语。

笔者对这股潮流价值和前景,另有看法,此处不再赘述。但是郭德纲事件,有可能让中共的意识形态塑造者吃了一惊:赖以安身立命的法宝之一,竟然沦为江湖纷争的工具。

十八大在即,关于未来中国意识形态的走向,会成为大陆思想界各家各派纷纷献宝机会。有趣的是,在最初的网站,孔庆东这段讲话,已经难觅踪影。这条新闻在大陆腾讯网上,链接已经失效。腾讯网,在笔者心目中,视为大陆政治敏感度极高的网媒。这番谨慎,也许表明孔庆东对郭德纲的评论,已经让人敏感。或者郭德纲真的倒下了,恰恰证明了中共意识形态的失败。


请看原文:
分析:郭德纲俗了,谁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