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鐵志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一个月后,台湾將进行五都选举。

民主需要政治竞爭,而台湾的民主政治很大程度上是以选举为中心。政党与政客透过政策与表现,也透过政治动员与修辞,来影响选民投票。但反过来,选民也有一定的自主性来决定谁可以掌握政治权力。

是什么决定了台湾选民的投票態度?尤其台湾自从二十多年开启民主化,虽然出现过不同的政党组合,但基本上是所谓蓝绿两种政治势力,那么是什么样的选民支持不同的蓝绿政党?这次五都选举又会是什么结果?

理论上,政党认同是一种长期稳定的趋势,但在台湾这个新兴民主体制,从九零年代至今,政党认同却出现相当的变化。对於政党认同的学术调查指出,在1996年时,所谓的泛蓝政党认同者(国民党加新党)是56.7%,具有过半的多数,泛绿只有18%。在两千年时,泛蓝(国民党加上亲民党)大幅下降到28.4%,泛绿上升到27.6%,两者接近;但中立者更多,是44%。2004年时依旧两大势力几乎势均力敌,泛蓝政党认同者是30%,泛绿是31%,也確实反应在选举结果陈水扁险胜。到了2008年大选,泛蓝支持者的比例是36.9%,泛绿是28.5%,所以马英九胜出。(读者需注意:上述数字是政党认同的民意调查,这不等於具体的投票结果比例。)

显然两千年大选是影响台湾政治势力重组的关键,这主要是因为九零年代李登辉时期的国民党可以掌握本土派选票。但两千年之后,李登辉出走,许多本土认同的选民也转向支持泛绿政治力量。但过去十年的消长则端视政党的表现以及其他客观环境的变化(如两岸关係)。

进一步分析选民的不同特徵。不同统独立场的选民当然支持不同政党,而在主张「目前维持现状」的选民中,支持泛蓝的是五成五,泛绿是四成五。以省籍背景来说,外省籍(1949年从大陆移民来台者)普遍支持泛蓝,闽南籍则有將近六成泛绿,而客家籍也是以支持泛蓝为多。在年龄分佈上,民进党认同者的年龄分配平均,但年轻选民支持者的比例略高於其他年龄层。不同性別的政党认同差异则不明显。

另外一个重大的差异是所谓的「南绿北蓝」现象,亦即越南部的选民越支持绿营。事实上,九零年代初期民进党崛起时,很大部份是在北部都会区,在过去十年,绿营在都会区与北部选票的流失才越来越明显。所以在这次五都选举中,在高雄和台南,民进党候选人有绝对优势;台中是蓝军的胡志强掌握胜算;在台北市和新北市基本上是泛蓝选民较多。

但当然,除了基本支持的势力分佈,候选人个人特质和执政者的执政表现仍然有重要影响力。以台北市来说,民进党只有在1994年由陈水扁胜选过,但那是因为泛蓝阵营分裂为两组候选人。此后民进党则未再贏过台北市长。因为基本上台北市是泛蓝选民较多。但这次台北市长选举,作为挑战者的绿营苏贞昌一直在民意调查上保持些微领先。这是因为现任市长郝龙斌的施政满意度一直不高,前阵子更陷入花博弊案。根据中国时报民调显示,大学以上和年轻的选民倾向支持苏贞昌,且部份原来泛蓝倾向的选民可能倒戈支持苏,相对的,绿营选民则都会坚定支持苏,所以才会造成苏贞昌领先。

当然,任何一场选举除非是在有绝对优势的地区,否则只要基本势力差距不大,选战都会充满不確定性。竞选者可能仅仅说错一句话就会落选。

然而,政治竞爭结果的不確定性,不正是民主的趣味与意义?

(南方都市报专栏2010/10/30)

張鐵志的最新更新:
  • 十九年的追寻正义之旅 / 2010-11-26 12:24 / 评论数(0)
  • 蔣友柏的生命中必须承受之重 / 2010-11-26 12:21 / 评论数(0)
  • 书、咖啡与温州街 / 2010-10-24 00:55 / 评论数(5)
  • 音乐如何改变时代 / 2010-10-14 10:53 / 评论数(2)
  • 约翰蓝儂:爱与和平的梦想者 / 2010-10-07 22:43 / 评论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