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无底线,又添一例。
  西安一名叫药家鑫的大学生,驾车撞倒女子张萌,又连刺8刀致其死亡,原因是药下车察看,发现张萌试图记下他的车牌号。杀死张萌后,药驾车逃跑,再次撞人,才被控制。药家鑫为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家境殷实,当时驾其私车去会女友。
  这是一起包含了车祸的案件,但不是交通肇事、危险驾驶、危害公共安全可以定性。这甚至连反复辗轧受害人后辩称不是杀人那样的理由都找不到,这是赤裸裸的故意杀人。
  尸检表明,张萌死于被刺破主动脉的大出血,这是致命的一刀,而整个杀人过程中,药家鑫共刺中张萌8刀。实难想象,一个意欲逃避肇事责任的人,会有如此巨大的凶恶,能够对被撞倒地的受害人连续刺杀。

  一个要去约会女友的人,一个大学生,一个音乐学习者,后面跟着的词,应该是爱情、教养、艺术,这些词都没有指向残忍、冷酷、噬血。而事实已如上所述。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随手掏出刀来。我想,一个人能够随手掏出刀子,表明了一种日常的生活状态。他是去约会女友,而不是去预谋杀人,不是去准备斗殴,这样佩刀可以视为一种习惯,有多少人是如此“常备不懈”地呢?
  如果不把这作为一种极端少见的案例,我们何以看待这个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又何以自处?凶险,恐怖,细故杀人和细故被杀……
  如果说这只是一种极端少见的案例,我们将会轻松一些,然而,我们真的能够放心自己不会被细故杀死,不会越是受害越会被杀死吗?
  该怎样认识药家鑫杀死张萌的事件?这里没有“我爸是XX”,没有“七十码”,于是大家不再有口诛笔伐的把柄。这个大学生“家境殷实”,拥有私家车,似乎是一个可资讨伐舒愤的线索,然而,“富二代”的身份毕竟也没有更明确的材料证实。

  我们在社会里生活,每个人都有着或正在寻找自己的确定位置,完成身份认同或社会定位。“我爸是XX”、“我女儿是XX”算是一种关于定位的明确告示,“不要紧,杀死一个20万就好”、“先感谢国家”等等话语也透露着说话者自我定位的信息,更多的时候人们并没有说出来但定位仍然在心里,举手投足之间,人们在表现出身份“相称”,这是认领相应社会关系的证据。
  在这起杀人案里面,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恋爱、刀子、驾车?你认为最重要的思考是什么,音乐学院、大学生、家境殷实、教育失败?我想,重要的是“不可杀人”的禁忌能如此轻易冲破,使人无语。如果我们想到死者不过想记下车牌号,想到这个车牌号的主人原本牵涉到了交通事故,杀人不仅是细小的缘故,而且建基于反向的心理,因为他原本应该有肇事的负疚,却举起了杀人刀。

  有越来越多的忠告告诉我们怎样避免受到伤害。例如购物时怎样辩论商品和货币的真假,例如遇到抢劫时怎样配合或佯装配合以保安全,例如做一个好人前应高声大叫以免助人后被告上法庭而法庭无法确认你是好人。这些善意的忠告,与车祸后杀机的杀机应该具有连续性,那就是这个社会在伦理上的一种“反向”特性,以及反向特性的正常化。
  忠告意味着生活需要怎样的智慧。现在,车祸被杀者张萌的遭遇,是不是又提醒我们车祸受伤后一定要礼敬车主,千万不要记录车牌号以免被车主杀掉呢?通过这些可免吃亏的生活智慧,能够看出这个社会已经进化或者退化到了何种水平。
  这当然只是一种可资感慨的现象描述,而追问这个社会里,心中的道德律与头顶的星空何以失去,已经超过了这篇文章的承载力,那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201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