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实事求是地说,我已经多年不看这张党报了,以我从事十多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的经历事实说明,这张党报每年到发行时,如果不是每年党报党刊层层带指令性计划硬性摊派压下来,它的发行数量到底是个什么数目,估计让人乐观不起来,就是我们在基层费心费力圆满完成它的发行任务,这张党报出厂的命运也基本是邮递员们把它分解送到单位,单位分解送到领导办公室,基本成摞地放在各办公室一段时间,然后收废纸的上门把它论斤收走后送到废品回收站。当然也有领导重视的时候,这就是通过这张报纸或主管部门的权威人士指令性计划,要刊发当地主要领导的署名文章或者是有歌颂我们地方事迹的报道,领导们是要认真看一下的,(当然大多时候得花费价格不菲的版面费)对这个既有现成的事实,不知人民日报社的主要领导们是否心知肚明。

这张1946年5月15日创刊的党报,已经走过六十多年,先来看创刊初期的《人民日报》一段报道:

“ 1949年2月4日,北平刚刚和平解放第二天。王府井大街上人山人海,挤满了希望早些拿到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的报贩和市民。由于苦等当天非登不可的几个“安民布告”,出版时间推迟到了下午,等着看报纸的人流却始终不散。

“人民日报来啦!”人们越发兴奋起来,抢先拿到报纸的人急不可待地嚷起来:“头版头条是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看这个,头版上的社论!‘这在北平的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的革命,它和过去历次的改朝换代是完全不同的,它不同于任何反动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权转移和争夺,它乃是一个根本变更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革命……’”

一张终于完全属于人民的报纸,就这样在北平最繁华的大街上,被无数双渴望的手传递着,被无数双热切的双眼注视着……而领导一群新闻兵进城出版人民日报,并且立下“军令状”、不肯“慢慢来”的范长江,正用他那熬红了的双眼,欣慰地看着、听着这一切。

正是这个范长江,多年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长江新闻奖”问世,成为全国记者的最高荣誉。

今天在读这样的场景,恍如隔世,我不知道,这样的场景是否已经成为无法再现的历史场回忆?

伴随改革开放历程走到今天的《人民日报》,人民在这张报纸上究竟还占有多大份量?有没有真正替人民反映心声?主持了多少正义?为何十几年如一日地唯歌功颂德为已任?越来越被人民冷落,抛弃,这是需要报社现任领导层认真严肃想一想的大问题。如果认为我这样说不是事实的话,《人民日报》自己不要硬压指标看一下每年全国发行量,看看有多少人民自费订阅、翻看这张自诩为党的喉舌报?相信事实胜于雄辩。

《人民日报》今年以来的声音,实在让人雾里看花难以捉摸,既有近两个多月以来,连续刊发五篇让广大人民耳目一新的评论员文章,也有化名为郑青原、任理轩,中纪闻的评论文章。有趣的是,评论员的文章因为是遵循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的风格笔法,均是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而化名的评论文章则都是居高临下、先入为主、而且沿袭文革梁效笔法打棍子扣帽子文风,基本被广大读者嗤之以鼻被恶评如潮。在一张报纸上同时交替出现这样的不同风格腔调,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按不少网友的评论是《人民日报》终于开始要回归创刊时的宗旨变假大空为说人话了,忧的是化名之人动辄用文革梁效笔法竟然也畅通无阻,这内里的原因相信广大读者是想得到看得清的。以我看,联想到今年以来逐渐分明的社会左右观点之争,这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政策又面临一个重要十字路口所致。当然《人民日报》如果秉性这样的观点,在报上开展百家争鸣,让多数人的在不断地争鸣中形成观点、立场的共识和理解,是符合执政为民的理念的。但今天〈人民日报》这篇“执政者要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报道中又说明“本篇报道是本系列评论的最后一篇”。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当前社会观点争论分化之时,正是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关键的时刻,刚刚让人民感到一丝明亮的《人民日报》理应亦步亦趋,不失时机地刊发评论员文章用以拨云见日重聚民心,但又为何浅尝辄止、自行中止?这确实让人一头雾水。如果类似的评论员文章退场,化名评论员文章继续强词夺理、咄咄逼人,特别是5月25日化名为中纪闻的“党纪不允许党员在重大政治问题上说三道四”这篇评论文章,简直是文革梁效遗风再现。如果这样的评论在人民日报上肆无忌惮,那社会发展形势与前景就真的堪忧了。广大读者刚要感到有丝热乎的心肯定要“哇凉哇凉的”。

伴随着新中国走过六十多年的《人民日报》社,既有忠实记录历史作人民代言人实事求是受到的人民衷心拥护的辉煌业绩,也有唯权力是瞻,假大空帽子棍子满天飞,为虎作伥令广大人民深受其害的斑驳劣迹。值此关键时刻还是重温第一任社长范长江的心里话,也许更有说服力。范长江生前曾谆谆告诫大家:要清醒地认识人民日报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靠中央党报的牌子、地位吓唬人是不行的,要自己真有领导舆论的本领才行。

范长江认为,记者要有健全的人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说:“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他还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范长江五十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在看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民日报》社的数千名报记者编辑们,既然你们以“范长江新闻奖“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以得到这个奖项为自豪荣耀,那么,请你们义不容辞地发扬范长江高尚的人格风范和职业道德,理应真正无愧于人民,特别在国家面临重要转折关头。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