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网络围观”很难真正改变中国,它似乎释放很多声音,它是原生态,它有焦躁感、它是无序化、它未经理性沉淀。

近日《人民日报》连续刊发“关注社会心态”系列文章,在《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一文中表示,倾听社会各方面声音、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声音,有助于保持社会安团和谐的局面。这种“倾听声音”同党和政府所强调的“倾听民生疾苦”的工作作风是一脉相承的。2008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客《人民日报》网站,与网友网络互动中明确表示,“我们需要倾听人民的声音”。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提出对“沉没声音的倾听”则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倾听?如何能让那些倾听变成一种有效的社会表达?如何能让有效的社会表达能够变成一种政策考量?

随着中国不断进步和开放,利益诉求和表达的技术方式越发多元化,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络微博,宛如一个巨大的声场,每个人都在诉说,但却像滴水汇入海洋,每一个声部都在追赶节拍,最终耳边嘈杂得宛如空空荡荡。所以,这才会产生《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所说的“沉没的声音”——尽管它们出现过、呼喊过,但如同从来就是消失。即使,有人愿意努力倾听,但却在这种“声学结构”中毫无所得。

于是,我们需要有一个方式,就像现代声音艺术家采样一样,在混沌的音场中将一些同频的声音合并,将那些强势的声音归类,将那些纤细的声端释放,大音希音,微音发微。就像福柯所说的那样,在声音的谱系里面考古、找寻、还原那些被压抑的部分。

实际上,我们一直拥有这种方式,我们伟大的党和国家在建国时就建构了这种方式,我们伟大的宪法里面保障了这种方式。让相同的声音合并在一起“寻找”相同的代表,让不同的声音通过不同的代表来呈现“声音政治”的错落和美妙。

所以,有效倾听的过程,则必然转换成一个找寻代表的过程。我们伟大的宪法规定,每一个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我们要知道,投票权(选举权)存在的前提是代表权(被选举权),就像星球的意义在于人,就像货币的意义在于商品。没有人的地球,它不是激动如斯的家园;商品匮乏的货币,它必须搭配着粮票才能勉强使用。投票权的真义,不是投入箱体的举动,而是投之前的小心权衡和选择。没有足够的有效的代表,就不是真正的选举。就像没有足够的鱼,就不会是真正的海洋。

“网络围观”很难真正改变中国,它似乎释放很多声音,它是原生态,它有焦躁感、它是无序化、它未经理性沉淀。代表才能真正改变中国,它是有效的、它是程序的、它是法治的、它是制度内生的。有效的代表,才会让你的投票变得有意义。如果冷感的你不在乎,那么你就会“被代表”,你没有必要再抱怨这一切,你已经选择了一种存在,随后这种存在就永远地选择了你。

当我们看到诸多公民独立参选基层人大代表、当我们看到很多公民表示“我们要好好挑选代表”,难道这不是真正的倾听吗?难道这不是真正的表达吗?难道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性吗?上层正在高瞻远瞩地进行顶层设计,民间则在法治精神下进行微观上权利实践,上下应和,理性推动中国进步。

现在那些独立参选的公民,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都会成为好的代表。但由于他们的加入,新鲜的潜在的代表让选举权变得更有意义,它增加竞争,它扩大了体制的视野,它也增强了社会的韧性。由于他们的加入,如同火烛的意义,不仅仅照亮,而是相传,他们会激发更有能力的人加入。他们是微弱推动,或是抛砖引玉,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能够有一种新的倾听,有一些新的音域,从而有一些新的旋律。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