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六四情結與廿三條焦慮 .馬家豪
香港人對「六四」的紀念,二十二年來不斷,並且與民主及民生訴求結合。特首選舉的「二十三條」話題,也在紀念六四中帶來新的焦慮。


香港的夏天,從來是政治氣氛熾熱的季節。一九八九年至今二十二年間,香港民間紀念「六四」事件的遊行及燭光集會從未間斷,市民熱情有增無減,今年五月二十九日支聯會所發起的愛國民主遊行就吸引了約二千人參與,預計在「六四」二十二週年當晚,會和往年一樣,會有十幾萬人的燭光照亮維多利亞公園。

中文大學新傳學院教授陳韜文最新研究指出,「六四」是港人最深刻的集體回憶,這份強烈的情感,致使政府一切對「六四」的淡化措施皆告失效。「六四」造就了一個讓社會民生議題發酵的平台,同時,在高曝光度之下「六四」也得以薪火相傳,使社會發展與歷史使命雙軌並進。重要的是,平反六四與爭取民主及民生的訴求結合起來。

近年「六四」紀念活動參與者飆升,除爭取香港普選外,異見人士劉曉波被囚及艾未未、趙連海被政治打壓事件都刺激民間情緒;今年的「六四」則遇上「二十三條」,形成令港人焦慮的政治數字迷陣:二零一二特首選舉熱門人選之一的全國人大代表范徐麗泰早前投石問路,公開表示基本法二十三條並非洪水猛獸,下任特首需肩負立法的責任,之後社會上關於「二十三條」的焦慮又再浮現。

二十三條是就香港境內有關國家安全,如叛國、分裂國家、煽動、顛覆等多項條文作出立法指引的香港基本法條文,違法者最高可被判終生監禁。不少人擔心的是,條文對違法的定義欠缺具體的描述,於是當局可以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下對港人行為作任意的詮釋,對異議者以言入罪,並取締任何民間組織,藉此控制社會言論空間,剝削港人的政治權利。

假若二十三條立法成功,是否以後六四紀念活動的參與者均可能被視為與國家為敵的罪犯?獲得與劉曉波等異見者類似的罪名?港人引以為傲的「六四」紀念是否會被「二三」風霜掩沒?點點燭光將被長埋歷史?其他民間集會、示威亦成絕響?

零三年港府強推二十三條碰壁,引發五十萬人上街抗議,事隔八年捲土重來,單憑時間跟政界人士的口舌之辯是否就能沖刷港人心中的疑慮?

另一邊廂,天安門母親丁子霖表示北京公安首次接觸六四死難家屬,指稱願意以錢解決六四問題,但家屬與香港民間人士抗爭廿多年,又是否僅僅為了金錢?是否港人不論對「六四」或是「二三」都有獨特的情結,這情感不會輕易隨時間而消逝。■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