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清:新加坡的食品安全吗?

(2011-06-15)

早报导读

热点话题

王文清

6月12日《联合早报》刊登一则新闻《本地辛拉面是否下架,农粮局等化验结果才决定》。报道称,新加坡人喜爱的“日清”(Nissin)和韩国“农心”(Nong Shim)品牌快熟面的调味包,在香港被化验出含有塑化剂。新加坡农粮局在对本地进口的“农心”快熟面进行抽样化验后,并没有发现俗称塑化剂的邻苯二甲酸(phthalate)。

关于食品安全,我最早的记忆是很久以前起源于英国的“疯牛病”,那时候街坊邻居都以讹传讹地说,牛肉吃了会发疯,可是想吃的还是照样吃了。大家心目中的那个“疯牛病”的英国离中国还有个十万八千里远。这一两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度越来越高,我们一夜之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十面埋伏”的世界里,涂了避孕药吃了会绝育的黄瓜,添加“膨大增甜剂”后“爆裂自杀”的西瓜,用尿素兽药催生的毒豆芽,从下水道出来的地沟油……凡此种种,骇人听闻。人陡然间,就成了一个垃圾焚烧炉,吃进去的什么东西都是有毒有害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吃死人的。饥荒年代,吃和死中间的变量是饿,繁荣中国,吃和死之间的变量居然是毒。而且这些毒越来越高科技,越来越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食品安全问题无国界。食品安全美誉度很高的台湾,近来也步大陆的后尘,卷入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漩涡。自从上个月台湾塑化剂事件曝光以来,食品安全的海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陆检出台湾进口饮料中含塑化剂,并列出了黑名单,紧接着香港也检出食品中塑化剂含量超标,更有报道称台中出现“一粒米小鸡鸡”,一新生儿生殖器只有正常大小的十分之一,怀疑塑化剂是罪魁祸首。如今,美食天堂的新加坡也受到了食品安全海啸的波及,正抓紧检测受可疑食品中是否含有塑化剂。

食品安全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下之所以许多问题像赶集一样都从四面八方冒出来了,归根结底在于平常疏于监管,或者是监管机制的更新速度不及各种食品添加剂的问世速度。食品安全监管既是制度和责任心的一把标尺,也是技术的较量。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怒斥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时说,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这诚然是酿成如此“毒祸”的一大原因,但法律的缺失、执行的不力、监管的缺位以及科技的“剑走偏锋”都是往食品安全这个伤口上撒盐的重要因素,日积月累,才酿成今天这种难以收拾的局面。要治理食品安全乱象,不可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细水长流。

我们的健康威胁也是全球性的

食品安全牵一发动全身。食品供应链布局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上游产业链出问题,下游必定遭殃,正如古语中说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台湾的塑化剂事件,就是在合法添加剂起云剂中用塑化剂代替较昂贵的棕榈油而导致的。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今天,我们在超市就能买到阿尔卑斯山的矿泉水和澳大利亚的牛奶,产品的全球配置,让我们可以早上喝南半球的牛奶,晚上喝北半球的啤酒。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全球供应商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同时,也在为日益增加而且不期而至的食品风险买单。当我们把我们的胃交给全球化大生产的时候,我们的健康威胁也是全球性的。

新加坡是个富裕却又匮乏的岛国。岛国人多地少,国家高度城市化,自然资源极其短缺,曾经连淡水都要靠进口。而新加坡又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一面,这里荟萃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商品。马六甲海峡作为通商要道,古往今来一直是新加坡富足的天然保障。新加坡就像一个世界岛,不出国门,就能尽享天下繁荣。可是,正因如此,新加坡的麻烦也接踵而至了。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