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
一
新华社昨日盘点一周“网络热词”时将“建党伟业”置于榜首,称其在“盘古、百度综合搜索400多万个相关结果。”
的确是热。根据各地媒体汇总,在过去的这个周末里,更多民众走入电影院观看这部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的大片,即使是在暴雨如注、水漫全城的武汉。不过,《建党伟业》在网络空间上获得的总体评价,与其在公开媒体上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这说明中国民众至少在互联网上已拥有评说一部政治文艺作品的较大自由,但同时也能证明,宣传官员对正式出版物(包括门户网站编辑渠道)的控制能力仍然十分强大。
在报刊文娱版上,人们通报上映两天票房达到5000万元的成绩,称赞这部电影画面精彩或者让人感动,实现了“叫座又叫好”、“艺术性和思想性兼顾”。新华社摘录的网民评论是:“看到北大学生五四运动,心中腾地升起一股暖意。逝去的青春,久违的冲动!这么爱国的片子应该去看,看了之后会更爱党!”。而在微博论坛里,人们则谈论“零片酬”出演的173位明星、编剧对百年前历史的描述方式。一个流传广泛的段子是:“原来《建党伟业》是一部向北洋政府致敬的电影……报纸可以私人控股,新闻可以批评政府,大学可以学术独立,学生可以上街示威……权力有边界,法律有作用,人权有保障,穷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
比起都市报上由影迷谈观后感的做法,《南方周末》有自己的角度和专长——采集“拍后感”。韩三平,一手策划《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中影集团当家人,在报道中解释一部电影的成功秘诀:“高举普世价值旗帜……电影从内容到形式必须是普世的,追求普世价值观,宣扬普世的人生哲学,追求的是普世道德品质。这是最容易调动观众观影热情的手段。”根据文中记录,即将开拍《毛泽东》的“三爷”,面对好莱坞导演奥利弗•斯通时的说法是,“拍什么是我说了算,怎么拍我听你的,输出去的是我们的价值观。这个国家需要的是正面来推动它,不是我一个共产党员在这概念化。”
在另一则配上张国焘“五四”运动剧照的报道中,以民间立场著称的南周编辑们拟就标题“黑帮片→政论片→青春片——《建党伟业》‘三段’论”,并给出提要:“《建国大业》得天独厚的明星阵容和绝对的票房‘天赋’,很多人认为不可复制,而韩三平恰恰把这种影片‘类型化’。类型化的第二部《建党伟业》已经公映,它在享受天然优待的同时,也承受着天然的制约。”
“制约”是什么?文章果然又提及汤唯:“与‘建党’话题相关的,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前辈、理论家、思想家、革命家后代……影片要让普通观众认可之前,首先要得到他们的认可——汤唯的戏份并不是影片删节最多的段落。”(因为曾被“封杀”反而积累声望的汤唯在片中出演毛泽东的初恋情人,据称系因为毛泽东孙子毛新宇的极力反对而被迫后期删去戏份——但出品方对此未予明确承认。)
“《建党伟业》是部好电影”——腾讯在电影刚开映的日子里就已经做出了定义。在这个明显仿照毛新宇一段题词句式的标题下方,腾讯的编辑尝试分析《建国大业》的优缺点。优点分别是:“与二十年前《开天辟地》相比,建党献礼不再刻板”;“全面描绘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不仅仅描绘共产党”;“给观众留下思考的余地”;“再现时代精神”;“细节体现真实”;“娱乐观众是王道”。缺点则包括“进度太快,以致让观众对剧情不明所以”;“部分情节虚构得不妥当”以及“中共一大拍得有些突兀”。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