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中:“不懂汉语的中国脸” ——评华裔骆家辉任美国驻华大使
(2011-08-03)
早报导读 |
● 谭中
2008年“非洲的儿子”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是史无前例的,现在又有美国参议院批准“中国的儿子”骆家辉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同样史无前例,两者都是新时代的新鲜事物,足以使长期受困于“地缘政治范式”的人们头脑翻新。
“地缘政治范式”的最大毒素是“民族利益”至上,又认为所有的人都受人种、血统背景束缚。提倡“世界大同”的“地缘文明范式”却认为人的天良可以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范畴,把国际秩序建筑在同舟共济、双赢共荣之上。“中国的儿子”当美国大使,就像“非洲的儿子”当美国总统那样意义非凡,值得庆幸。
地缘政治范式下的中美外交
美国MSNBC电视台每天都会数次播出一项广告,是“硬球”(Hard Ball)节目主持人麦修斯(Chris Matthews)抱怨有人说奥巴马总统“不爱美国”太不公平。他说:“这种批评在日本和中国是不会有的”。
我对此的反应是:上面说的两个史无前例在日本和中国压根儿不会发生。中国如果真有“非洲的儿子” 担任国家主席,或者“美国的儿子”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网上“愤青”的怨声不把天安门城楼震垮才怪!当然这些都是莫须有的废话。
回顾历史,国家之间互相建立外交关系,互相在别国首都设立永久性的大使馆(使馆具有境外领土主权),发源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ahalia),它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开拓了国际和平共处的新篇章。
然而,在“民族国”世界的“地缘政治范式”中,驻外大使馆扮演的是双重角色:一、增进双边来往与了解;二、刺探对方机密。使馆人员和他们的夫人,明里是晚会上跳舞、碰杯,暗里却搞不露面、不可告人的偷鸡摸狗。
1793年英国派马嘎尔尼(George Macartney)为特使访华要求中英建立现代外交关系时,乾隆皇帝以“天朝”的傲慢拒绝,野蛮的英帝国主义为首的的西方世界用“炮舰”和清廷谈判,再加三次(南京、天津、北京)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就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已经决定了“先打扫屋子再请客”(先肃清美国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新政权拒绝理会赖在已经解放的南京不走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毛泽东主席并在司徒雷登离开以后以“新华社评论”出面写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文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